2003年2月,陈先生和李小姐建立了恋爱关系并开始同居。两人以陈先生的名义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在2003年6月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套商品房,总价100万元。首付30万元由两人共同支付,剩余70万元按揭贷款。2005年1月,房产证办理完成,登记在陈先生名下。然而,2005年12月,陈先生与李小姐因感情破裂分手,此时房产市值已升至160万元。李小姐主张除了她直接交的按揭贷款12万元外,房屋增值部分应属于双方共同财产,她应分得一半,即30万元。陈先生认为该房产为婚前个人财产,拒绝分割。双方将纠纷诉至法院。
经审理后,法院判决该房产为陈先生个人财产,归其所有。然而,对于李小姐提供的首付和按揭贷款共计12万元的证据,法院认定陈先生应偿还给李小姐该金额。至于房屋增值部分,法院认为属于陈先生个人财产,李小姐无权要求分配。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以登记公示为准,即房产证上所署名字的人即为该房屋的所有人。在本案中,由于房产证登记权利人为陈先生,李小姐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她是共同购买人,因此该房产为陈先生的个人财产。在同居期间购买的房产,产权登记一般归登记人所有,另一方通常只能主张返还已付房款,关键在于能否证明自己实际出资情况。本案中,李小姐提供了银行存折、录音证明等证据,证明她实际出资12万元人民币,因此法院支持了她的诉讼请求,判决陈先生返还12万元给李小姐。至于房屋增值部分的分配,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属于法定孳息。法定孳息是指依法律关系取得的收益,如利息、租金等,权利归属原物所有人。在本案中,房屋增值部分的收益属于法定孳息,仍由陈先生所有。然而,考虑到本案的实际情况和公平原则,法院认为李小姐有权适当分享部分房屋增值收益,因此判决值得商榷。
现代都市中,恋爱期间共同购房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尽管共同购房体现了感情的进一步加深,但也存在财产分割的问题,因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变得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
在购房过程中,建议使用银行转账方式支付首付款或按揭款。这样可以留下明确的资金流向证据,有助于日后维权。
购房合同和房产证上可以注明双方的名字,以确保共同购买人的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双方可以签署一份财产清单协议,详细列明共同购买的财产和各自出资情况,以备将来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
如果发生纠纷,及时收集和保留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权益。例如银行存折、转账记录、购房合同、付款凭证等,这些证据可以帮助证明实际出资情况。
同居子女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及非婚生子女抚养费的标准问题。协议具备合同法规定的要件即具有法律效力。抚养费标准根据是否有固定收入而定,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月总收入的20%-30%支付,无固定收入的可根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确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
结婚的条件,包括主体、自愿性、登记手续、实质要件和禁止性要件等。同时,也阐述了婚姻无效或被撤销的效力、夫妻财产关系、离婚的形式和实体要件以及离婚的后果。对于结婚和离婚的相关法律要求,文章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同居解除关系时的财产分割问题。对于非夫妻名义的同居,同居期间的财产按照个人财产或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对于夫妻名义的同居,根据不同时间点发生的同居关系以及具体情况按照夫妻共同财产或一般共同处理原则分割;同时,赠与和索要的财物也依据相关法律文件进行处理。法
台湾高等法院审理的一起同居关系案件。黄女士和杨先生同居期间,黄女士照顾杨先生的母亲并在其母去世后操办葬礼。后两人关系破裂,杨先生拒绝支付生活费。法院最终判决杨先生支付黄女士50万元新台币的赡养费。该判决引起社会关注,并开创了台湾司法界承认实质上的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