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海损与过失的立法模式
时间:2025-05-15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共同海损是海商法中最为古老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是“一人为大家做出的牺牲由大家分摊”的“同舟共济”精神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海上人身和财产的安全,鼓励船长在船货面临危险时积极采取措施使船货尽早脱离危险,并基于公平原则要求各受益方分摊因为采取此项措施而带来的损失的法律制度。
一、第一种模式
根据《1994年约克-安特卫普规则》,共同海损的立法模式采用了第一种模式,这也是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的模式。根据该规则,无论发生危险的原因是什么,只要危险客观存在且威胁到船舶、货物和其他财产的共同安全,船长即可采取措施使船货脱离危险。因此产生的牺牲和费用支出都可以作为共同海损,不影响过失方要求分摊共同海损的权利。但是非过失方或者过失方可以针对过失提出赔偿请求或进行抗辩。
二、理解第一种模式的规定
上述规定应当从两个层面去理解:1.过失不影响共同海损的成立,共同海损的理算不考虑过失问题。共同海损的成立和理算是两个层面或两个阶段的问题,不可混淆。只要符合共同海损成立条件,即可宣布共同海损并请求理算,此时并不考虑对引发共同海损的直接原因的法律定性,即不考虑是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还是有关方过失引发共同海损。也就是说共同海损的理算与过失责任确认是分开处理的原则。实践中,即使船方怀疑共同海损事故是其自身不能免责的过失所致,仍可宣布共同海损,并申请共同海损理算,而将过失责任的认定交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裁决。2.如果在共同海损分摊之时或之前,海损事故的原因能够确定是由一方不可免责的过失所引起的,其他非过失方就无须参与分摊共同海损损失,还可以向过失方要求赔偿损失。如果海损事故的原因是由可免责的过失引起的,其他非过失方应当参与分摊共同海损。如果在分摊之时或之前,不能确定海损事故是由哪方过失所引起,则不影响各方分摊。事后如果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某方不可免责的过失所引起,则其他已经参与分摊的各方有权向该过失方追偿已经分摊的共同海损连同事故造成的损失。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船舶进水事故引发的保险纠纷案例分析
一起船舶进水事故引发的保险纠纷案例。船舶在躲避台风时发生进水事故,导致货物严重损失。货方由多份保单承保,总金额超过900万元人民币。争议焦点在于共同海损是否成立及费用分摊问题。经过船舶公正检验、海事法院审理等程序,最终达成调解,承运人赔偿货物保险人7
-
非常性质的损失属于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的成立条件。首先,必须有共同的、真实的危险威胁船舶和货物,仅影响单方的危险不构成共同海损。其次,必须是有意地采取了合理有效的措施,合理指公平适当的行为,有效指因行为使财产得以保全。最后,损失必须是直接的、特殊的,即共同海损行为直接造成非正常的
-
船舶、货物和运费的共同海损分摊价值
船舶、货物和运费在共同海损情况下的分摊价值计算方法。船舶分摊价值基于完好价值或实际价值计算,货物分摊价值考虑装船价值、保险费及运费等因素扣除不属于共同海损的损失后计算。旅客行李和私人物品不参与分摊。运费分摊价值则基于承运人承担风险并有权收取的运费,扣
-
共同海损的要素
共同海损的七个要素,包括危险或海难的真实性、人为的故意行为、特殊的损失和开支、合理性、共同的安全、直接造成的损失以及船长指挥原则。共同海损指的是船舶在遭遇危险或海难时,船长为了保护船货安全采取的必要措施所产生的损失。这些措施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如基于真
-
共同海损与过失的立法模式
-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构成条件
-
船舶共同海损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