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如果能够提供直接证据证明员工在工作期间严重失职,给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并且在调岗培训后仍无法胜任工作,公司可以依法进行辞退。然而,公司不能以员工怀孕为由辞退员工。如果公司一定要在员工怀孕期间辞退员工,那么需要进行经济赔偿。
根据《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单位在妇女怀孕期、哺乳期期间不能解除其劳动关系。在妇女怀孕期、生育期和哺乳期等“三期”未满前,劳动合同期限应顺延。此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不应改变。
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女职工的法律保护是十分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一旦怀孕的女职工遭到违法解雇,直到哺乳期结束之前将难以找到工作,生活来源难以保障。因此,国家禁止用人单位在职工怀孕期间解除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一旦非法辞退怀孕职工,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首先,在员工怀孕期间因企业经营不善而倒闭的情况下,由企业和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对员工的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期间的赔付项目规定并不十分明确。
根据相关规定,产期期间的工资必须全额支付。而孕期和哺乳期期间的赔付具体数额需要由公司和员工具体协商后确定。
另外,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根据员工在该公司工作的年限来确定。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不满一年但超过六个月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如果您提到的公司经营不善、面临破产是客观事实,并不属于公司违法解除合同的情况,那么您将无法获得双倍的赔偿金。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将根据您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来计算。
国有企业裁员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出现严重经营困难、经营方式调整或破产重整等情形下,可以进行裁员。裁员条件需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裁员顺序有优先留用人员。国有企业裁员需遵循提前说明情况、提出方案、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等程序。
经济性裁员的程序要件,包括用人单位需提前说明裁员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并征求意见、报告劳动行政部门、公布方案并支付补偿金等步骤。同时,劳动合同法对裁员程序进行严格限制,规定了不得裁减特定员工的范围,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
辞职后工资结算的问题。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大部分企业不会在员工离职当天结算工资,而是等到下个月统一发放。劳动者需按要求提交辞职申请并完成工作交接后,方可离职。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资,劳动者可通过劳动监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等途径要求支付工资。同时,劳动者
工人退休年龄的法律规定。针对不同群体,如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工人等,详细阐述了他们的退休年龄和相关条件。此外,还包括特殊工种和破产国有企业职工等特定群体的退休政策。最后,提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