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是指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不再执行赠与行为的权利。根据法律规定,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源于赠与是一种无偿行为。即使赠与合同已经成立,赠与人仍然可以因为自身的某种原因决定撤销赠与行为,这与其他有偿合同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对于那些基于一时情感而订立的赠与合同,如果不允许赠与人撤销,对赠与人来说过于苛刻,也不公平。
然而,如果对撤销不加限制,那么赠与合同就失去了约束力,不仅对受赠人不公平,也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对社会道德也构成冲击。因此,对赠与的撤销应该有所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赠与的财产已经部分交付并已转移权利,赠与人只能对未交付并未转移权利的部分进行任意撤销,以维护赠与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
赠与合同经过公证部门的公证证明后,表明赠与人的赠与意愿经过了慎重考虑。因此,经过公证证明的赠与合同不得任意撤销。
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主要指为救灾、扶贫、助学等目的或为资助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而进行的赠与。这类赠与的公益性质决定了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而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因为当事人之间存在道义上的因素,允许赠与人任意撤销则与道义不符。因此,这类赠与也不得任意撤销。
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是指在特定法律情况下,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继承人、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合同。与任意撤销不同的是:
撤销赠与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赠与本是使受赠人取得利益的行为,如果受赠人对赠与人有加害行为或其他忘恩负义行为,法律应赋予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权利。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情形,均为受赠人的违法行为或违反赠与合同约定的行为。赠与人依法撤销赠与的权利是法律对赠与人的保护。
赠与人的继承人和法定代理人的法定撤销条件
赠与的撤销权原本属于赠与人,但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导致赠与人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赠与人无法行使撤销权。只有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行使撤销权,才能实现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权利和意愿。同时,也只有在赠与人无法行使撤销权的情况下,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才有撤销赠与的权利。因此,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撤销赠与必须基于赠与人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导致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定情况。
赠与人的撤销权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为了尽早确定赠与关系的去留,赠与人或其继承人、法定代理人应根据法律及时行使撤销权。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为一年;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限为六个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计算。这个期限属于除斥期间,即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行使期限,不涉及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如果撤销权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撤销权,撤销权将消失。
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权一旦行使即发生效力,解除了赠与关系。在赠与财产未交付时,赠与人可以拒绝赠与;在赠与财产交付后撤销赠与时,赠与人或其继承人、法定代理人可以要求受赠人返还赠与的财产。
王女士与李先生二婚后共同贷款购买房屋,李先生因脑血栓住院无法言语时,王女士发现丈夫将房屋抵押并涉及多个贷款材料的情况。王女士对此提出质疑,推测可能是为家里亲戚筹集资金。然而,涉及到的李先生的女儿和前妻表示并不知情,对王女士的猜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赠与的法律条件,包括赠与人的条件、受赠人的条件和赠与财产的条件。赠与人需具备遗嘱能力,为缺乏劳动能力且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遗产份额,所立遗嘱必须符合法定形式。受赠人需为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且在赠与人死亡时仍然存活,未丧失受赠权。赠与财产必须
一起赠与合同纠纷案件。方某以结婚为前提赠与汪某5000元用于其子就学费用,后双方未能结婚,方某要求返还该款项引发争议。法院判决汪某返还方某5000元。案件涉及不同意见和法律评析,最终依据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认定方某的赠与行为属于附条件的赠与,在条
赠与财产权利转移前后的撤销权问题。在权利转移前,赠与人有权基于特定原因撤销赠与;权利转移后,受赠人如严重侵害赠与人或其近亲属、不履行扶养义务或未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亦可撤销赠与。同时,赠与人的继承人或法定代理人有权在受赠人违法行为导致赠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