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人只能在赠与财产的权利尚未转移之前撤销赠与合同。如果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全部转移,则赠与人无权撤销赠与。如果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部分转移,则赠与人只能撤销尚未转移的部分,已经转移的部分不能撤销。
对于动产而言,赠与人可以在赠与物交付之前撤销赠与。对于不动产而言,在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财产权利而言,根据法律规定转移权利是否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在财产权利交付或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人只能撤销不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若赠与人可以随意撤销这种赠与,则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是指基于道义上的情感而作出的赠与。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这种赠与不仅与道义不符,而且会给受赠人造成情感上的极大伤害。因此,具有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无论当事人依何种形式订立赠与合同,赠与人均不得撤销该赠与。
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社会公益的内容包括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赠与人只能撤销未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是经过法律上的慎重考虑,不存在一时冲动考虑欠周的问题。如果赠与人可以随意撤销这种赠与,既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也蔑视公证的严肃性。因此,如果赠与合同已经过公证,则不得撤销。
此外,赠与人必须向受赠人通知撤销赠与的意思表示,如果赠与人未向受赠人表示撤销赠与的意思,则不会产生撤销赠与的法律效果。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在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中,只有赠与人享有撤销权,受赠人不享有撤销权。虽然受赠人在接受赠与财产之前有权拒绝接受赠与,但这种拒绝接受赠与的权利并不能被称为赠与合同的撤销权。撤销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而受赠人拒绝接受赠与财产的行为并不能产生撤销权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有关要约撤销的限制性条件。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要约中规定了承诺期限或以其他形式明示不可撤销;二是受要约人认为要约不可撤销且已做履约准备。撤销通知需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前到达。
合同私自修改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合同,特别是在受欺诈、胁迫等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同时,当事人需注意撤销权的消灭情形,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房屋赠与合同违约的赔偿责任及赠与人不再履行赠与义务的条件。在普通赠与合同中,赠与人通常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当涉及社会公益或经过公证的合同时,赠与人可能需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此外,当赠与人经济状况显著恶化并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家庭生活时,可不再履行赠与
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土地租赁合同纠纷。原告租赁了被告的土地,并进行了大量投资。当原告提出继续使用的请求时,被告却要求原告搬迁,因为被告已将该土地另行出让。原告因此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被告的搬迁通知并由被告承担诉讼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