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绝大多数主流裁判观点,夫妻双方签订的离婚协议不适用于《合同法》第52条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公平性也不是对离婚协议的考察因素。即使离婚协议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形,也不属于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9条的规定,只有当事人举证证明存在欺诈与胁迫两种情形,即意思表示不真实时,才能够否定离婚协议的效力。
例如,江苏省高院在相关报告中指出,对于通过假离婚签订协议,约定房屋归配偶一方所有的情况,另一方事后因弄假成真,难以复婚而主张协议无效的,除能举证证明胁迫或欺诈事由外,不予支持。
安徽高院在通知中将离婚协议和财产分割协议进行区分解决。对于未分得财产一方当事人诉至法院要求撤销离婚协议或主张财产重新分割的情况,法院不予支持撤销离婚协议的诉求。对于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情况,法院应予受理。然而,是否能得到法院支持,仍需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举证证明存在欺诈或者胁迫的情形,其中的举证难度是很大的。
以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甲婚前拥有一套个人房屋,与乙婚后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套房屋。为了购买学区房,二人需要卖掉上述两套房屋,但为了避免交纳税费,他们选择了"假离婚"。离婚协议中约定甲方婚前房屋归甲方所有,婚后共同房屋归乙方所有。这种约定实际上使得甲对于婚后共同财产的份额全部给了乙。二人复婚后用各自卖房的钱共同购买一套住房,但之后二人的婚姻关系破裂,乙起诉甲离婚,并基于离婚协议认为婚后购买的房产属于婚前个人财产的转化,应按照各自出资比例进行分割。
法院可能会形成两种裁判意见:一种认为房屋属于婚后购买,是共同财产,应均分;另一种认可乙主张的观点。实践中,两种裁判案例均有发生。然而,无论法院做出哪种裁判结果,对于甲来说都是不利的,这种"哑巴亏"是不可避免的。
现代社会讲求信用,而信用社会的建立需要信用制度的建设。如果有人违背信用,将直接付出代价和成本。"假离婚"现象的存在反映出楼市政策的不合理因素,但更多的是信用文化的缺失。对于吃亏一方来说,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获益的一方,"假离婚"后否认这种情形的存在,无疑是更加不诚实的行为。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假离婚"的判定并不容易。即使能够认定,根据现有法律框架,也很难对其进行惩戒,只能寄希望于"良心的谴责"。然而,"人的道德是完美的"这种理论假设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因此,在离婚前要慎重考虑"假离婚"的问题。
赡养扶助问题中常见的几种情况并解释了对应的处理方式。包括女儿出嫁后不赡养、父母再婚后不赡养、分家不公平不赡养、不照料晚辈不赡养以及不继承遗产不赡养等问题的处理办法。对于这些问题,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让子女履行赡养义务,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因
我国婚姻法中的一女二夫规定,明确了一夫一妻制是基本原则,不允许出现重婚现象。文章还介绍了重婚的表现形式以及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以及特别保护妇女、儿童、老人权益的原则。
新《婚姻法》实施后引发的一系列新案例。随着新法的颁布,许多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案件浮出水面,如私生子的抚养责任、离婚时的过错赔偿等。新《婚姻法》中涉及的新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显示出法制时代的到来。
我国是不允许假离婚的情况的。假离婚的法律风险是很大的,因为假离婚的实质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在此过程中当事人很可能通过制作各种虚假协议或者对自己的财产进行虚假申报,不仅损害债权人、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对国家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一旦被查处,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