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格式合同问题及其立法规制
时间:2024-10-29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近年来,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因其无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无中间环节,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在交易电子化过程中,无论是消费者或是商家都发现网络交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电子格式合同。电子格式合同是指由商品或服务的提供人通过计算机程序预先设定的合同条款,以规定其与相对人(包括商家及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并适用于不特定相对人,相对人不得加以改变,必须点击“同意”后才能订立的合同。因为电子格式合同具有标准性和普遍适用性,缩短了一般合同的订立须经过要约、承诺反复磋商的过程,节约了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对规范和完善合同内容、预防和减少合同纠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方在拟订电子格式合同时,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将一些有利自己而不利于对方或普遍消费者的条款订入合同,提供这样的合同条款让自己享有较多的权利,承担较少的义务和责任,使相对人享有较少的权利承担较多的义务和责任,且没有完善的电子格式合同法律规范,行业自律性较差,因此我国目前商家利用电子格式合同损害相对人权益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法律问题。
目前电子格式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未提醒相对人注意
电子格式合同的提供方常常采取不恰当的手段来欺瞒消费者,导致相对人未能充分注意合同条款。这些手段包括:
- 将不合理的条款以细微文字书写,或在文字表述上模糊、晦涩,令人不解其意;
- 将本应在主页规定的合同条款故意置于其他网页而不加以说明或设置必要步骤或链接,使相对人无法了解;
- 制作繁杂庞大的合同条款,将不合理的内容隐藏其中,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或难以准确理解其法律含义,从而使相对人在不经意间作出非真实的意思表示。
问题二:未保证相对人有审查的机会
在电子商务中,电子格式合同的提供方应该确保相对人在订约前或订约时有充分时间了解合同内容并有权决定是否缔约。然而,存在以下情况:
- 商家未在相关页面上设置“法律声明”等栏目,未允许相对人在浏览页面时查看合同内容,或未将合同内容设置为相对人购物的必经环节,导致相对人无法进行审查;
- 在订立合同时,规定相对人需要保守商业秘密,但只有在相对人付款后才能了解涉及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若相对人拒绝接受应有的退款请求,合同提供方应被认为未给予审查机会。
综上所述,电子格式合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制定合同的一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剥夺了相对人订立合同的自由,导致合同条款不公平且不易被注意和理解。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免责条款的定义和分类
免责条款的定义和分类,特别是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格式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由一方预先制定并加入合同的,没有经过双方协商。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格式合同的名称和定义,格式合同具有重复使用性、预先拟定性和订立时的不可协商性等特点,其中不可协商性是最显著的特征。
-
示范文本与格式条款的区别
示范文本与格式条款之间的区别。格式条款是不能协商的预先制订的条款,可以反复使用以简化谈判和降低交易费用。而示范文本则是参考性的,可以被双方协商修改,不一定为反复使用而制定。关键区别在于条款是否可协商及是否定型化。
-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具体包括欺诈或胁迫手段订立条款、恶意串通损害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加重对方责任排除权利、造成人身损害免责条款无效以及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无效格式条款等。
-
如何辨别格式合同条款
格式条款的定义、特征以及与签订方式和方法的关系。格式条款通常出现在合同当事人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具有预先拟定、不允许协商变更的特点。政府合同虽使用格式条款,但因反映政府意志,应作为一般合同处理,发展商不是格式条款的提供人。在判断格式条款时,需综合考虑
-
非格式条款的定义和使用
-
电子合同履行中消费者退货权的保护是怎样的
-
电子格式合同问题及其立法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