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如果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此外,如果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承担。
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的法律行为害及其债权时,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是债的保全措施之一。撤销权的成立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要求债务人有危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债务人的行为可以是合同行为或单独行为,只要其行为导致债权受到侵害即可构成撤销权的标的。债务人的行为害及债权是指债务人的行为导致其积极财产减少(如转移所有权、设定他物权、免除债权)或者消极债务增加(如承担债务、保证他人债务),使其处于无力满足债权的状态。近年来,我国审判实务对此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标准,只要发生履行困难即可认定债权受到侵害,从而产生债权人的撤销权。
主观要件要求债务人在与第三人进行行为时主观上有恶意,即明知行为有害于债权仍然为之。主观要件分为债务人恶意和受益人恶意。债务人恶意指债务人超过其清偿能力而进行法律行为时可推定其为恶意。受益人恶意仅指受益人在受益时知道债务人行为有害于债权的事实,无需受益人有危害债权的意图,受益人对债务人的恶意也无需认识。受益人的恶意以受益时为准,且受益人的恶意证明一般需要债权人提供证据,但债权人能够证明债务人的行为有害于债权的事实是受益人所能知道的,可以推定受益人为恶意。
此外,债务人的行为分为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有偿行为的撤销要求主客观要件同时存在,并且在主观要件中,债务人的恶意是撤销权成立的要件,而受益人的恶意是撤销权行使的要件。如果只有债务人有恶意而受益人是善意的,不能撤销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而无偿行为的撤销,受益人仅因此失去无偿取得的利益,所以只需要满足前述的客观要件即可。
有多种说法关于合同撤销权的性质:
变更权说认为,合同撤销权的行使会使合同的实质效力发生变化,因此称之为变更权。
诉权说认为,合同当事人无权撤销合同,撤销权属于法院和仲裁机关,当事人只享有一种诉权,即在除权利行使期间内,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依法撤销。
形成权说是目前通行的说法,即合同撤销权的行使是撤销权人单方行使的,无需相对人表示同意或配合,就能使合同的效力发生变化。
可能权说认为,合同撤销权人申请撤销合同时,合同的效力可能会消失,因此称之为可能权。
合同撤销权赋予权利人以单方意思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其实现不依赖于相对人。在合同撤销权的行使中,权利人主张撤销某项民事法律行为时,因该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相应民事法律关系可能会发生消亡,并且溯及其发生时的效力。此外,权利人主张撤销的意思表示只需要单方表示即可成立,不依赖于相对人。因此,合同撤销权应归类为形成权的一种。
合同履行保全措施中的代位权和撤销权。代位权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未履行到期债权时,以自己的名义代替债务人行使债权。撤销权则是当债务人的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撤销债务人的行为。行使撤销权的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产生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承担
某店面合作开xx店的合伙合同书内容。合同规定了合作期限、经营管理方式、装修费用分担、盈利分配、费用支付、联名户头办理、经营终止事宜、违约责任等内容。对于合伙开店的钱和账的管理,需要有专人负责记录每笔支出和收入,并进行核对。在开店初期应制定好各种制度和
合同判决生效后是否可以再主张不安抗辩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在合同纠纷通过诉讼解决并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能再行使不安抗辩权。只有在符合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条件下,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并且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及时通知对方并提
中国合同法中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法律规定,阐述了债权人可以在何种情况下行使撤销权,如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时。撤销权的行使需满足一定条件,其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