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事由也称免责条件,是指当事人对其违约行为免于承担违约责任的事由。合同法上的免责事由可分为两大类,即法定免责事由和约定免责事由。法定免责事由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不需要当事人约定即可援用的免责事由,主要指不可抗力;约定免责事由是指当事人约定的免责条款。有人认为,抗辩权也可成为免责事由。其实,行使抗辩权并不构成违约,因而无责可免。
一般抗辩事由
1、职务授权行为(依法执行公务)
是指法律授权及有关规定,在必要时因行使职权而损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的行为。
条件:有合法的授权;执行职务的程序和方式合法;执行职务的活动是必要的。不造成损害就不能执行职务。
2、正当防卫
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不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构成:现实性;必要性;针对性;目的性;合理性。
3、紧急避险
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用本人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或者其他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致他人较小损害的行为。
构成:危险的紧迫性;避险的必要性;避险行为的合理性。
4、受害人的承诺
也称为自愿承担损害,是指受害人作出的容许他人损害其权利、自己承担损害结果的意思表示,且该意思表示并不违背法律和公共道德。但人身损害的事先免责条款无效。具备的条件是:
(1)受害人的同意是明确做出;
(2)受害人的同意需自愿做出;
(3)受害人同意的内容是愿意承担某种损害后果;
(4)“受害人的同意”,须在损害后果前做出,放弃请求权;
(5)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共序良俗。
5、自助行为
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事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者其他应措施,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具备条件是:
(1)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须是在情况紧迫而来不及请求有关国家机关的援助;
(3)自助方法须为保障请求权所必须;
(4)须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许可;
(5)不得超过必要限度。
二、特殊抗辩事由
1、受害人的过错
受害人对侵权行为的发生或扩大存在有过错。会产生两种情况
部分免除(民法通则:131条: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
全部免除(只要受害人对侵害结果的产生存在过错或故意,就全部免除行为人的责任。例如: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只有损害人故意,才能免除行为人的责任;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不承担责任。)
《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六条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2、第三人过错
第三人过错的法律后果是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当第三人的过错是损害发生的惟一原因时,第三人过错是免责的事由。纯粹是第三人的过错所致,由第三人承担责任。第三人过错是损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时,加害人的行为也是损害发生的共同原因时,则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八条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不可抗力
怎样确定不可抗力,我国《民法通则》要求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来考虑,
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可克服。不可抗力不承担责任,但条件是不可抗力是惟一原因。
《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九条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履行抗辩权的种类,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履行抗辩权。在合同双方互负债务的情况下,根据债务履行的顺序和具体情况,一方可在特定条件下拒绝另一方的履行要求。
引起永久抗辩权的因素,包括不可抗力、债权人过错、已过时效期限和当事人约定的免责条款等。其中不可抗力是无法预见、避免和克服的客观情况,导致债务人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债权人过错指因债权人原因导致的不履行或不当履行合同;已过时效期限指权利被侵犯者在法定期限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构成要件及其行使条件。在双务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在对方未履行义务前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构成要件包括双方互负对价债务、未先履行义务、债务已到履行期以及对方未履行或提出履行。行使条件则是同一双务合同存在、双方同时履行到达期限且对方未履行
如运输合同订立后,由于政府颁布禁运的法律,使合同不能履行。免责事由,又称免责条件,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合同中约定的当事人对其不履行或者不适 当履行合同义务免于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合同责任的免责事由既包括法定的责任事由,如不可抗力。为此,需要对免责事由作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