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辩权是指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与他人行使的权利是否为请求权无关。狭义的抗辩权是指专门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即当权利人行使其请求权时,义务人享有的拒绝其请求的权利。在现代民法中,学者对抗辩权有不同的定义。抗辩权是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尤其是拒绝请求权人行使请求权的对抗权。
民法上存在多种抗辩权,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先诉抗辩权、时效消灭抗辩权等。这些抗辩权除了具有民事权利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如果一个权利的范围过于膨胀,其性质可能会恶化。从某种角度来看,范围过于膨胀的权利的行使所造成的损害可能比不履行义务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更大。由于抗辩权的行使简便,只需要单方面地表示拒绝,就可以产生抗辩权行使的法律后果。而且,抗辩权是一项私力救济权。因此,如果允许一方随意行使抗辩权,不仅违背了抗辩权的立法宗旨,还会导致他人权利被随意侵害的恶果。因此,有必要对抗辩权的行使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体现“法的善良与公正”。
同时履行抗辩权,也称为不履行抗辩权,在英美法中被称为相互义务原则。它是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对方未履行给付义务时,可以拒绝自己的给付义务的权利。根据《合同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该条规定了同时履行抗辩权。
《合同法》从立法上设立了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合同法上的“同时履行”是指在合同没有约定、法律也没有规定,并且根据交易习惯也无法确定双务合同的当事人哪一方先履行义务时,双方当事人应当同时履行合同义务。否则,滥用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为将承担违约责任。
同时履行抗辩权属于延期的抗辩权,只是暂时阻止对方当事人行使请求权,而非永久性的抗辩权。
当对方当事人完全履行了合同义务时,同时履行抗辩权将消失,当事人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果当事人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导致合同迟延履行,迟延履行责任由对方当事人承担。
如果当事人滥用同时履行抗辩权导致合同迟延履行,迟延履行责任由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当事人承担。
单务合同中当事人是否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问题。同时履行抗辩权仅适用于双务合同,要求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债务基于同一合同产生并具有对价或牵连关系。对于主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的关系也进行了阐述。关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举证责任,学界存在不同理解,但权利人若无法证明
行使不安抗辩权合同履行期是否会改变的问题。先履行方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中止履行,如果后履行义务方提供适当担保或证明具备履行能力,合同履行期不会改变;否则,先履行方有权解除合同,合同履行期终止。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合理期限问题,包括迟延履行催告的合理期限、解除合同的情形、返还借款的期限、维修租赁物的期限等。合理期限的确定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并根据不同情形进行具体判断。涉及合同的各个方面,包括承揽工作、建设工程、货物运输等。
最高院不安抗辩权的成立条件,包括先履行义务方证明对方有丧失商业信誉、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经营状况严重恶化等情形。同时,也介绍了抗辩权与请求权的区别,抗辩权主要用于对抗他人的请求权,而请求权则是请求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两者在同一合同中相对存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