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商业秘密:如何确保电脑内存储的安全
时间:2023-11-22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救济
依法追究商业秘密侵犯行为的行政救济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监督检查部门有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然而,该规定对于执法主体并未明确规定,操作性较弱。为此,《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若干规定》对此进行了细化,明确规定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和处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因此,当企业商业秘密遭到侵害时,企业应当及时向工商部门检举,并提供相关的侵害证据,要求工商机关予以查处。对于因职务行为而接触企业秘密的国家公务人员,应当认为保守其所接触的商业秘密是其法定的义务。当出现其侵害企业商业秘密的情形时,企业可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提请行政复议。对于行政复议结果不服的,可以进一步提起诉讼,或者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条以及《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国家赔偿。
民事救济
依法维护商业秘密权益的民事救济
当企业商业秘密遭到侵害时,企业可以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同时,在签订有保密协议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依据合同要求侵害人承担违约责任。当两者同时成立时,企业对于提起侵权之诉还是违约之诉有选择权。在提起民事诉讼时,企业需重视有关证据的采集和保护,因为打官司实际上就是打证据。企业先前订立的保密协议、内部规章、员工手册、行政机关的处理以及侵害方的侵权产品等都可以成为企业构建自己的证据链条的有力工具。此外,由于许多侵权证据保存于侵害方场所,权利人在起诉前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证据保全措施,防止侵害方隐匿和毁弃证据导致举证不能。若侵害方承担责任的能力有限,权利人应当同时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最后,由于案件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如该秘密尚未扩散为公知信息,企业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20条的规定,依法申请不公开审理。
刑事救济
维护商业秘密权益的刑事救济
法律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刑法可以说是这最后一道防线的基石。我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对于侵犯商业秘密并造成权利人重大损失的行为,可以处以最高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对于重大损失的认定,根据最高任命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六十五条的规定,是指:1. 给权利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2. 致使权利人破产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此外,企业对于违约的员工,还可以依据劳动合同中的保密协议提请劳动仲裁机构仲裁。尽管法律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规定了包括行政、民事、刑事责任在内的完备的责任体系,但不得不说,即便如此,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也是不够的。毕竟,这些都是事后的救济,侵害的事实已经造成,即便法律对于侵害人给予了处罚,也很难弥补权利人的损失。因此,本文认为,法律应当赋予权利人妨害预防请求权。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仲裁的优势及其重要性
仲裁作为一种争议解决方式的优势及其重要性。仲裁具备自愿性、公正性、及时性、经济性、保密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能够迅速解决争议,减少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消耗,保护商业秘密,维护商业信誉。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确保得到有效履行。因此,仲裁在解决争议中具有重要
-
公务员组织传销犯罪的管辖问题
公务员组织传销犯罪的管辖问题。依据我国法律,公务员组织传销犯罪属于普通刑事案件,由犯罪所在地的公安机关负责侦查。而职务犯罪如贪污贿赂等则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自诉案件则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刑事处罚
商业秘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保护商业秘密不被泄露,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刑事处罚有明确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包括以盗窃、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
-
怎样保护商业秘密权
企业要从规范管理出发,及时和职工签订保密协议。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有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才算是商业秘密,才能受到法律保护。企业在与职江签订劳动合同时,也可以专门加进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学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
-
试用期辞职有竞业限制吗
-
竞业限制有多长时间
-
保密协议没有保密费合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