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合同 > 签订劳动合同 > 劳动者月中入职当月是否有工资

劳动者月中入职当月是否有工资

时间:2024-12-08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1613
当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比较关注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福利等内容,但是实际上,人事部门在招聘时所做的承诺在工作中会得不到保障。那么,劳动者月中入职当月是否有工资?针对这一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者月中入职当月是否有工资

工资计算公式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月中入职当月是否有工资是根据工资计算公式来确定的。

根据工资计算公式,日工资的计算公式为: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用于计算有缺勤、工作未满一个月等情况下的工资。

因此,入职不满一个月的工资就是日工资乘以出勤天数。

算工资应注意事项

在计算工资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月应发工资的计算公式应为:日工资标准乘以具体工作日。
  2. 有缺勤的情况下,当月工资是日工资乘以出勤天数,而不是扣除缺勤天数的工资。

其他工资计算方法

除了以上的工资计算公式,还有其他的工资计算方法:

  • 小时工资计算方法:小时工资等于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乘以8)。
  • 节假日加班费计算: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乘以300%。
  • 公休日加班费计算: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乘以200%。

例如,刚结束的春节长假七天的总加班费等于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乘以300%乘以3加上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乘以200%乘以4。

再例如,近期的清明假期加班费等于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乘以300%乘以1加上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乘以200%乘以2。

劳动法规定

第五章 工资

根据劳动法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十九条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以下因素:

  1.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 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 劳动生产率;
  4. 就业状况;
  5.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五十条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文中详细介绍了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风险点,如未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将会面临的法律后果。合同内容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等。合同期限包括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需遵循试用期相关的

  • 劳动者投诉用人单位侵权是否需要交钱?

    劳动者投诉用人单位侵权是否需要交钱的问题。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向劳动局投诉用人单位时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劳动管理部门有义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存在克扣工资、拖欠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或未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等情况时,劳动者可以向

  • 工作3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可以申请补偿金吗

    未签订劳动合同后辞职是否可以申请补偿金的问题。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辞职时可以申请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需支付二倍工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如何签订劳动合同,包括检查企业是否合法注册、确保劳动者与企业地位平等、使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

  • 劳动合同未签订,工资未支付的解决方法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签订劳动合同且未支付工资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收集证明资料来证明劳动关系,并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和拖欠的工资。文章介绍了申请劳动仲裁的具体步骤、相关法律依据和工资支付的相关规定。

  • 公司拖欠工资仲裁未调解成功后的法律解决途径
  • 厂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律解决途径
  • 如何判断虚假劳务派遣案件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