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终止是指由于某种法定事实的出现,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自动消失或无法继续履行而消灭。劳动合同终止主要基于法定事实,不涉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只要法定事实出现,通常会导致劳动关系的终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解除包括:意定解除(第36条)、劳动者提前通知单方解除即劳动者主动(第37条)、劳动者随时单方解除即被迫解除(第38条)、用人单位单方通知解除(第39条)、用人单位提前通知单方解除(第40条、第41条)。不同的解除情形有不同的成就条件。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4条规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
因此,当出现上述法律规定的情形之一时,劳动合同即终止。
根据不同的解除情形,劳动合同解除需要履行不同的法律程序。如果未履行必要的法定程序,可能导致解除行为违法,无法达到当事人预期的解除效果,甚至需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除了意定解除和劳动者在人身受到威胁、被强迫劳动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外,其他情形均需要履行相应的程序。
而对于劳动合同终止是否需要履行相应的法定程序以及未履行法定程序的法律后果,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均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各地对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时是否需要提前通知义务以及通知期限的掌握不一致,相对混乱。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以2008年1月1日为分界点进行分段计算。除了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外,其他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应从双方建立劳动关系起计算,即按工作年限计算。只是在2008年1月1日前后,经济补偿金计算的数额略有不同。
对于劳动合同终止时经济补偿金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第46条第(五)款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若用人单位不同意按照原劳动合同约定条件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原则,对于2008年1月1日后因劳动合同终止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应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不包括在经济补偿金的计算范围内。
辞退员工补偿标准的问题,重点介绍了补偿金与辞退原因的关系。无论是自辞还是被辞,关键都在于辞退的原因。支付补偿金的情形包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11种情形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12种情形。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
工伤的定义及相关待遇。工伤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或与职业相关的活动时遭受的不良因素导致的伤害和职业病伤害。浙江省工伤保险条例和乐清工伤工资标准规定,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的伤残职工可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职工解除合同时,用人单位需支付一次性
劳动合同终止后的经济补偿标准和相关手续。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续签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可获得基于工作年限的经济补偿。同时,劳动合同到期终止时,劳动者需办理包括提交辞职申请、工作交接、保险清算、考勤统计等在内的解除手续,并最终取得《解除
公司解散时是否需要员工辞工的问题。公司解散时,劳动合同将依据相关法规从法律层面合法解除,员工无需主动提出辞职,而应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获得经济赔偿或补偿。同时,公司清算并非宣告所有法律流程终止,在清算程序中仍有可能涉及法律纠纷,法院可以继续审理涉及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