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终止是指由于某种法定事实的出现,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自动消失或无法继续履行而消灭。劳动合同终止主要基于法定事实,不涉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只要法定事实出现,通常会导致劳动关系的终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解除包括:意定解除(第36条)、劳动者提前通知单方解除即劳动者主动(第37条)、劳动者随时单方解除即被迫解除(第38条)、用人单位单方通知解除(第39条)、用人单位提前通知单方解除(第40条、第41条)。不同的解除情形有不同的成就条件。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4条规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
因此,当出现上述法律规定的情形之一时,劳动合同即终止。
根据不同的解除情形,劳动合同解除需要履行不同的法律程序。如果未履行必要的法定程序,可能导致解除行为违法,无法达到当事人预期的解除效果,甚至需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除了意定解除和劳动者在人身受到威胁、被强迫劳动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外,其他情形均需要履行相应的程序。
而对于劳动合同终止是否需要履行相应的法定程序以及未履行法定程序的法律后果,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均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各地对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时是否需要提前通知义务以及通知期限的掌握不一致,相对混乱。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以2008年1月1日为分界点进行分段计算。除了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外,其他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应从双方建立劳动关系起计算,即按工作年限计算。只是在2008年1月1日前后,经济补偿金计算的数额略有不同。
对于劳动合同终止时经济补偿金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第46条第(五)款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若用人单位不同意按照原劳动合同约定条件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原则,对于2008年1月1日后因劳动合同终止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应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不包括在经济补偿金的计算范围内。
《劳动合同法》关于终止劳动合同的手续和要求。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需办理多项手续,如提供证明、办理档案社保转移等。同时,劳动合同可以在合同期满、劳动者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等情形下终止。
徐先生与某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劳动合同争议。徐先生完成了德国一年的专业培训后,不愿再与企业续约,而企业则认为根据培训协议,徐先生应履行为期十年的服务期。争议焦点在于劳动合同期限是三年还是十年。根据《劳动法》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劳动合同期满即行终止
中国关于退休离职补偿金的相关法律规定。其中详细描述了劳动者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的多种情形和标准计算方法。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职工在遭遇工伤时的相关待遇和费用支付方式。涉及的内容包括工伤治疗、经济补偿和赔偿金等,旨在为公众普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期满时,特定情形下应延长或按工伤保险规定执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选择继续履行或要求支付赔偿金;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