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终止是指由于某种法定事实的出现,导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自动消失或无法继续履行而消灭。劳动合同终止主要基于法定事实,不涉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只要法定事实出现,通常会导致劳动关系的终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解除包括:意定解除(第36条)、劳动者提前通知单方解除即劳动者主动(第37条)、劳动者随时单方解除即被迫解除(第38条)、用人单位单方通知解除(第39条)、用人单位提前通知单方解除(第40条、第41条)。不同的解除情形有不同的成就条件。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44条规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
因此,当出现上述法律规定的情形之一时,劳动合同即终止。
根据不同的解除情形,劳动合同解除需要履行不同的法律程序。如果未履行必要的法定程序,可能导致解除行为违法,无法达到当事人预期的解除效果,甚至需要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除了意定解除和劳动者在人身受到威胁、被强迫劳动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外,其他情形均需要履行相应的程序。
而对于劳动合同终止是否需要履行相应的法定程序以及未履行法定程序的法律后果,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均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各地对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时是否需要提前通知义务以及通知期限的掌握不一致,相对混乱。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以2008年1月1日为分界点进行分段计算。除了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外,其他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应从双方建立劳动关系起计算,即按工作年限计算。只是在2008年1月1日前后,经济补偿金计算的数额略有不同。
对于劳动合同终止时经济补偿金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第46条第(五)款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若用人单位不同意按照原劳动合同约定条件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原则,对于2008年1月1日后因劳动合同终止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应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不包括在经济补偿金的计算范围内。
劳动合同到期后未续签的情况下是否视为续签的问题。根据劳动部的相关规定,因用人单位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应视为续签。同时,文章还涉及了劳动合同续订、终止以及不续签时的经济补偿问题,详细说明了不同情况下的补偿标准和计算方法。
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劳动合同解除协议。双方同意于指定日期解除劳动合同,乙方需办理交接手续并保证离职后遵守保密约定。甲方将支付补偿金,乙方需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其他义务。违反协议约定将支付违约金。本协议于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工程劳务合同终止时签署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的有效性,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有效性问题。同时介绍了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规定,包括补偿金的支付年限和月工资的定义等。
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的适用情形。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支付经济补偿金,而违法解除则须支付赔偿金。同时,存在特定情形下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的并用。赔偿金的计算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是经济补偿金的两倍,且不需按分段计算方式计算。对于能否同时适用经济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