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第24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解除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约定的期满前,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则不再履行。对于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无需分清责任归属。
过失性辞退是指劳动者的行为违反《劳动法》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用人单位予以辞退而解除劳动合同,从而消灭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第25条的规定,非过失性辞退是指非因劳动者原因,由用人单位决定辞退劳动者而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法》第26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但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即非过失性辞退情况):
当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时,被裁员人员即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第27条的规定,对于这种劳动合同的解除情况,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企业富余人员辞职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是允许的,同样也会导致劳动关系的解除。
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达成协议。
如果双方不愿自行协商或无法达成协议,可以自愿申请企业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从当事人提出申请之日起,仲裁申诉时效中止,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在30日内结束调解。调解达成的协议应自觉履行。如果调解不成,可以申请仲裁。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均可在法定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庭应当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作出裁决。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生效的仲裁调解书或裁决书,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个程序是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的前置程序,也就是说,人民法院不直接受理没有经过仲裁程序的劳动争议案件。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实行两审终审制。法院审判程序是劳动争议处理的最终程序。
在以上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中,自行协商和调解不是当事人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而仲裁程序才是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必经程序。
当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合同,但同时具备以下情形时,劳动关系成立:
事实劳动关系的产生以实际劳动行为为唯一认定依据。事实劳动关系的成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特点和存在的几种情形,以及如何解决相关问题。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虽存在劳动关系,但不符合劳动合同成立的法定要件。主要存在无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等情形。对于事实劳动关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否定其效力,
儿童在暑期是否可以从事短期工作的问题。明确提到童工与暑期工作的区别,强调暑期工作是短期的,通常是针对学生年龄的暑期实习。通常情况下,企业禁止使用童工,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文艺、体育单位,经过批准可以招聘未成年人。其他用人单位招聘未满16周岁的学徒工则视为
疫情期间企业应对职工报酬的处理方式。规定因疫情防控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职工,企业需支付工作报酬;未返回岗位的职工可优先休年假并享受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未能劳动的职工,企业应发放生活费,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自动离职工资的计算方法。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不辞而别造成损失需承担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权追究并要有损失证据。其次,单位应履行解除劳动关系的程序,避免风险。最后,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工资,非法克扣或拖延支付需担责。在员工不辞而别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