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关系 > 试用期 > 试用期2个月合同几年

试用期2个月合同几年

时间:2024-01-18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4918
在工作的时候很多劳动者都遇到了被单位要求试用一段时间的规定,其中试用期的长短是劳动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其实试用期的长短是会根据劳动合同来定,与劳动合同的期限息息相关。那么,试用期2个月合同几年?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讲解这方面知识。

试用期的劳动合同期限是多少?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决定了试用期的长度。如果劳动合同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但不满一年,则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如果劳动合同期限为一年以上但不满三年,则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对于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能约定几次试用期?

根据法律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这意味着在劳动关系的持续期间内,雇主和员工只能在最初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试用期,不能在后续续签或变更合同时再次约定试用期。

哪些劳动合同不能约定试用期?

根据法律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这意味着如果劳动合同的期限是根据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来确定的,或者劳动合同的期限不满三个月,雇主和员工不能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结束后单位不转正怎么办?

试用期是劳动合同期限中的一段特殊的工作期间。在这段期间内,雇主和员工都有较便捷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然而,试用期的认可有一定的法律底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四款的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如果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而没有约定其他期限,那么试用期不成立,劳动合同的期限即为整个合同的期限。

因此,如果劳动合同上没有约定试用期,那么公司口头上说的试用期是无效的。从进入公司开始,你应该享受转正后的员工待遇,不存在转正的问题。

然而,如果劳动合同上约定的试用期是六个月,而公司口头上只说是两个月,那么你需要提高警惕。口头上说的两个月无法与书面劳动合同上约定的六个月相抵消。即使你的领导可以在两个月之前帮你办理转正申请,公司也有权拒绝该申请,让你继续试用。因为劳动合同的约定具有最高的效力,公司缩短试用期是其权利,而不是义务。

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该签几年?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可以分为三类:

(1) 有固定期限: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的有效期限,可以长到几年、十几年,也可以短到一年或几个月。

(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只约定了起始日期,没有约定具体的终止日期。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可以依法约定终止条件,只要没有出现约定的终止条件或法律规定的解除条件,劳动关系可以一直持续到劳动者退休。

(3)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劳动合同以完成某项工作或工程为有效期限,一旦完成该项工作或工程,劳动合同即终止。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试用期工资的法律规定

    试用期工资的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且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小赵为例,如试用期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需补足差额。劳动者应与用人单位协商,如协商不成可申请

  • 试用期的概念和规定

    我国劳动法中关于试用期的概念和规定。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的考察期,不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合同应与劳动合同一起签订,用人单位不得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不得限制劳动者的解除权。试用期

  • 实习期员工辞职的法律规定

    实习期员工辞职的法律规定及辞职实例。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有不同的试用期时长规定,且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是双向选择的表现,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实习员工因缺乏成就感等原因提出辞职时,需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并

  • 入职只签试用期合同的行为效力

    入职时只签试用期合同的行为效力问题。明确提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时必须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内。试用期合同是劳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应遵守相关规定和制度,保护双方的权益。单独签订试用期合同

  • 甲方与乙方的成人教育脱产学习协议
  • 员工应对单位的调岗行为的法律规定和应对方式
  • 试用期2个月合同几年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