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实习生在实习中受伤的责任归属应当区分为三种情况认定:
1、在校生的实习是通过学校安排、推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用人单位作为实习生进行劳动的劳动条件提供人,劳动工作的安排指挥者和某种程度劳动成果的获得者,应当为实习生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当实习生在劳动中受到伤害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学生的施教者、监护人和实习活动的推荐者应当预见实习生在实习劳动中必然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因此,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当对实习生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实习生可以选择要求其中一方或者两方承担赔偿责任。
2、在校生的实习过程未经学校安排或者推荐。实践中,由于实习生的学习时间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进行实习;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也不需要学校的有关推荐或者证明资料,实习活动是学生自行联系的,实习过程也没有向学校老师或者有关部门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学校在平时的监管活动中尽到了监管责任,对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告知或宣传活动,就应当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受伤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实习单位作为实习生劳动条件提供人,劳动工作的安排指挥者和某种程度劳动成果的获得者,无论何时都负有为实习生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的责任。同时,学校毕竟对学生负有监管的义务,应当尽可能的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基于此种监管责任,学校要对在校生在实习中受伤承担补充责任。即在用人单位不能支付全部赔偿费用危害到受伤学生的治疗或康复时,由学校先行垫付相关费用。
3、参与实习的在校生是未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该学生的实习活动是否有学校的参与,学校都应与实习单位一起对该学生在实习中的受伤负连带责任。因为,学校作为其学生的监护人,对未成年的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严格的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行为能力有限,学校对其承担较之其他成年学生更重的监管责任。
实习协议的内容。协议包括实习安排、实习期待遇、甲方权利和义务、乙方在实习期应遵守的规定以及其他事项。实习部门、岗位、时间和内容都有明确说明。同时,协议还规定了实习补贴、考核评价和保密要求等。实习期不构成劳动合同关系,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纠纷。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最近宣判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明确规定实习单位应按照工伤标准赔偿实习生的损失。案件中,一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工作受伤,导致手指粉碎性骨折,被鉴定为九级伤残。学生起诉要求校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单位按照工伤标准承担赔偿责任
学习离开学校到企业、单位实习的,在学习期间死亡的,学校是不承担法律责任的,学生已经离开了学校管理职责范围。
实习期只适用于在校学生。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实习期不满一个月仍然可以拿到工资,实习期不满一个月按实际劳动天数清算工资。试用期的当事人双方存在着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承担无过错责任,与劳动者共同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