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雇佣关系的相关司法解释,雇佣关系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第九条规定,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雇员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他人损害,雇主和雇员应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后,可以向雇员追偿。
2. "从事雇佣活动"的定义
根据第九条规定,"从事雇佣活动"指的是在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劳务活动。如果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也应视为"从事雇佣活动"。
3. 雇主和第三人的赔偿责任
根据第十一条规定,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受到人身损害,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造成损害的是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赔偿权利人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4. 发包人和分包人的连带赔偿责任
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受到人身损害,发包人和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应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情况,不适用上述规定。
雇佣关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 平等性
雇佣关系的主体双方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关系。雇佣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以及履行都是基于平等的法律关系,没有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
2. 当事人意思为主导
雇佣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这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国家干预较少。
3. 在流通领域发生的关系
雇佣关系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而不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它是受雇人向雇主提供劳务,雇主支付相应报酬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征及其认定标准。劳动关系具有人身隶属性,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并体现当事人意志。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在付诸实施后产生的法律关系,从雇佣日起建立。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不负有单独承担商业经营风险的民事责任,仅依照规章制度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国个体户经营劳动关系的定义和概念。根据我国法律,个体工商户作为用人单位,其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不同,劳动关系主体是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存在隶属关系并受劳动法的调整。经过合法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具备用工主体资格,其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符合劳动部规定的条件
我国关于律师费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法律规定。原告委托律师代理案件时,律师费由败诉方承担并可要求赔偿。涉及法律规定涵盖了《民法通则》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包括医疗、误工等费用,以及因伤致残或死亡的相关赔偿费
农村建房事故赔偿问题的法律判决及评析。文章指出,在农村建房事故赔偿中,存在房主雇主相互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和雇主独立承担赔偿责任的两种判法。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判决结果进行了评析,并认为房主和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承揽关系而非雇佣关系,因此房主不应承担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