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满足实体性条件。实体性条件包括四种情形:
1. 依照规定进行重整: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如果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进行重整。在重整过程中,用人单位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经济性裁员。
2.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当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裁减人员、缩减员工规模是一种有效的缓减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裁减人员涉及到特定劳动者的权益,应慎重处理。
3.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在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后,如果仍需要裁减人员,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
4.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除了上述三种情形外,还有一些客观经济情况发生变化需要经济性裁员的情形,如企业搬迁需要裁减人员等。
为了缓减经济性裁员对劳动者和整个社会的冲击,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一套程序性条件,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履行这些条件:
1. 裁减人员数量:必须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
2. 提前告知和听取意见:用人单位必须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
3. 报告劳动行政部门:裁减人员方案需要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以使劳动行政部门了解裁减情况,监督经济性裁员合法进行。
经济性裁员的相关内容。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困难或其他经济情况变化时,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但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和程序。裁员需提前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经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和批准。裁员实质要件包括企业破产重整、生产经
优化性裁员的合法性,指出我国没有明确规定优化性裁员的概念,只有经济性裁员的规定。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重大技术革新和经营方式调整等,优化裁员是合法的。经济性裁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并遵循法定程序,包括提前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征
怀孕女职工被解雇的最新赔偿标准。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怀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对于解雇孕妇的经济补偿,需按照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进行计算,最高不超过十二年。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包括向工会或全
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法定条件,包括实体性条件和程序性条件。实体性条件包括企业破产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等。程序性条件包括提前通知被裁员工、被裁员工享有优先录用权、获得经济补偿金等。用人单位只有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