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发生时,如何确定法院的管辖地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发生法院管辖异议的劳动争议,有以下解决途径:
劳动争议的处理采用仲裁前置的处理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满意的一方可以依法到法院起诉。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1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管辖地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确定。如果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那么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负责管辖。
对于仲裁结果不满意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的诉讼有以下三种情形:
1. 员工起诉:员工一般在劳动合同履行地起诉,以确保仲裁管辖地与法院管辖地一致。
2. 企业起诉:企业起诉可能导致起诉地与仲裁地不一致。
3. 双方都起诉: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劳动合同履行地的法院应当管辖此类诉讼。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所在地不一致的特殊案件。仲裁由劳动者在合同履行地提出,而起诉由企业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提出。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在用人单位所在地进行仲裁,是否可以直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提起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那么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因此,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地可以与劳动争议诉讼的管辖地不一致,但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仲裁裁决书没有明确指定起诉法院:如果裁决书明确指定了管辖法院,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只能到指定的法院起诉;如果裁决书没有明确指定管辖法院,任何一方都可以选择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法院起诉。
2. 劳动者没有对仲裁裁决提起起诉:如果劳动者在合同履行地起诉,用人单位在单位所在地起诉,那么劳动争议诉讼应由合同履行地的法院管辖。
劳动合同与聘书的关系。劳动合同包括多种条款并需双方协商一致,而聘书内容相对简洁,仅为单方行为,不能替代劳动合同。聘书的作用是连接人才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与协作,增强应聘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表示用人单位的郑重对待、信任和守约。
《最高人民法院(四)》已于2012年12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无管辖权为由对劳动争议案件不予受理,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一)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人
老板拖欠工资找不到人可以去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也可以起诉,当被告人缺席判决时,仍按照审判结果处理。要找劳动监察部门或者法院解决,拖欠工资属于劳动和经济纠纷案,不归公安部门管辖,报警了也不会被受理。
( 3 )、诉讼请求人提起的劳动争议诉讼,不属于该受诉法院管辖,当事人的劳动争议诉讼请求超越了受诉法院的管辖范围,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