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依法调解由确认劳动关系引发的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依法调解由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依法调解由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引发的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依法调解由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引发的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依法调解由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引发的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依法调解其他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
仲裁委员会在处理争议案件时,应当坚持调解优先,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方式解决争议,给予必要的法律释明以及风险提示。
对未经调解、当事人直接申请仲裁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向当事人发出调解建议书,引导其到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当事人同意先行调解的,应当暂缓受理;当事人不同意先行调解的,应当依法受理。
在开庭之前,经双方当事人同意,仲裁庭可以委托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能力的组织、个人进行调解。
如果自当事人同意之日起十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庭应当进行开庭审理。
在仲裁庭审理争议案件时,应当进行调解。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参与调解。
如果仲裁调解达成协议,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详细说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并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调解不成或者在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如果当事人就部分仲裁请求达成调解协议,仲裁庭可以就该部分先行出具调解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通知详细规范了不同种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名称,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以及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劳动人事争议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的相关问题,包括工伤保险待遇争议的处理方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范围及在工伤保险行业统筹移交中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问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
事业单位产假期间扣发奖励性绩效工资的维权途径。劳动者可通过劳动仲裁维护权益,包括了解劳动仲裁的概念、适用条件、管辖和地域范围以及基本程序。劳动者应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提交仲裁申诉书,经仲裁委员会受理并决定后,通过开庭辩论和调解等环节来争取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