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是指根据民事法律规定,权利人通过诉讼程序行使请求权利的有效期限。一旦诉讼时效届满,权利人将无法强制义务人履行其义务。虽然权利人在诉讼时效届满后仍可提起诉讼,但其权利将无法得到法律保护。因此,诉讼时效可以视为权利消灭的时效制度。
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是指劳动争议关系中的权益主张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行使请求人民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从而失去了依诉讼程序行使权利的法律制度。
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是指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制度。最早出现于国务院1987年7月31日发布的《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中,根据不同劳动争议的种类,规定了不同的申诉时效,分别为60日、30日和15日。
随后,国务院1993年7月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将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统一规定为6个月。进一步,1994年7月5日颁布的《劳动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做出了规定,规定了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此外,1995年8月11日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
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与劳动争议诉讼时效都是关于劳动争议纠纷的时效制度,但二者存在一些联系和区别。
联系: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与劳动争议诉讼时效都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都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行使权利。同时,两者的计算起点都是根据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来确定。
区别: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是指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的期限,而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是指劳动争议关系中的权益主张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行使请求人民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此外,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时效在不同的法规中有不同的规定,而劳动争议诉讼时效在《劳动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原告起诉被告的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包括无需支付被告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和无需支付年度年终奖。事实和理由是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错误的,被告是原告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不定时工作协议,且当地未出台相关规定,因此不应支付加班工资。同时,
劳动纠纷发生后的调解期限及相关规定,指出劳动争议的调解期限通常为30天。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劳动纠纷类型,包括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纠纷以及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纠纷。其中,开除、除名、辞退职工以及职工辞职、自动离职等情况是产生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
小王酒后导致货款被窃,公司索赔的合法性争议。法院最终未支持公司的诉讼请求。律师指出,公司有权利要求因员工个人原因导致的经济损失赔偿,但需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企业管理也需要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并在类似情况下采取安全措施。根据员工过失程度和经济能力等综合
多种人身伤害相关的法定时间,包括诉讼时效、仲裁调解时限以及行政部门处理时限等。文章详细阐述了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交通事故调解、学生伤害事故调解、身体受到伤害等方面的诉讼时效及相关时限。同时,也介绍了行政部门处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方面的处理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