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职工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当他们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诉时,往往被告知超过了60天的仲裁申请期限,无法受理。随后,他们又向法院起诉,但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法院也会驳回他们的诉讼请求。这使得这些职工无法通过诉讼来解决争议。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省温州市中级法院近日对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提出了质疑。
自2002年以来,温州市两级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受侵害的职工无法依法维权,主要原因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个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是在2001年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第3条规定,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超过60天期限的处理方式。
温州市中级法院认为,该司法解释存在以下问题:
1. 违反司法终局裁决的原则。根据该司法解释,当事人在60天内未申请仲裁,就丧失了进入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的机会,即使没有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
2. 与诉讼时效规定相冲突。根据法律规定,一般案件的诉讼时效为2年。然而,根据该司法解释,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必须在60天内申请仲裁,这缩短了他们申请司法救济的期限。
温州市中级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法学博士鞠海亭认为,最高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不符合《民法通则》中关于民事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的规定。他指出,作为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在现实中往往不愿意打官司,他们更希望通过协商解决劳动纠纷。然而,协商可能耗时较长,甚至超过60天。只有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寻求司法救济,但此时已经超过了仲裁申请期限,这是不合理的。
鉴于上述问题,温州市中级法院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司委提交了建议,希望完善该司法解释。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崔某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公司工作,后因工作事故受伤并遭到解雇。崔某提出多项仲裁请求,包括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等。经过仲裁和法院审理,最终判决调味品公司支付崔某经济补偿金12400元,其他请求因超过仲裁时
彩礼请求权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对婚姻法的司法解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已办理结婚登记但未共同生活、彩礼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下,彩礼的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同时,根据民法总则规定,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