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动争议处理 > 员工闹事怎么办

员工闹事怎么办

时间:2020-05-25 浏览: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77183

员工闹事怎么办

一、认真倾听员工闹事,有最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心理问题,那就是平时领导疏忽了和员工交流,对员工心中的想法不甚了解,这种心态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有了导火线,就会暴露出来闹事,找领导闹事,这时候你作为处理问题的领导者,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是非常重要的。向正在火头上的员工传递企业是重视他所提问题的,他的要求企业同样也是重视的,这样为解决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双方沟通创造条件。

二、坐下沟通根据心理学所讲一个情绪激动的人如站着说话最易引起冲动,极易调动情绪,形成火爆场面,所以,与闹事者沟通时一定要想法先让他坐下来,一方面显示出对他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从人的情绪特点出发。当闹事者情绪安静下来后,你作为企业管理者话更容易被他接受。

三、明确表态时间,不表态当场解决一般不能当面表态,情绪激动时表态会引发闹事者得寸进尺。应确定表态时间,等一段时间后,双方情绪平稳,可能都会理智些。轻率表态极易抬高闹事者的期望,对企业不利,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向闹事者表示企业对他提的问题是重视的,会认真处理,但需要时间。

四、承认错误对于自己明显的错误应有勇气承认,显示企业具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不与员工打“太极拳”。如果闹事者纯粹是无理闹事或者受人利用,那么企业决不能屈服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企业的态度要强硬,向闹事者说清后果由其自负,决不姑息。

五、重视意见领袖根据版主工作经验,一般在闹事的群体当中,无论是有组织或者无组织意识的,都会有一至两人充当意见领袖,其他人只是盲目根从,所以与意见领袖协商好了,处理就成功了一半。

六、违规者严惩平息闹事以后,必须要对其中违规者严惩,因为,如事后不作任何工作,无疑是向闹事者暗示,企业屈服闹事,以后可以再闹事。因此,对其中行为恶劣的员工必须作出严惩,甚至开除。

通常情况下职工集体闹事是因为下面三种情况发生:

1、企业生产任务紧急,而人力不足,存在超时加班,而后期服务有跟不上的时候。

2、企业规章制度、薪资标准、考核方式发生变革,较以前模式明显对职工不利时候。

3、企业即将推行新的管理模式或者变更组织架构,影响了一部分员工的利益或导致一部分员工因为不了解变革对自己的影响产生恐慌的时候。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相关标签: 员工午休被开除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病假须先使用年休假抵扣的法律规定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该规定指出,在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支付病假工资待遇。职工有权申请休病假,且不能直接使用年休假抵扣病假。只有当病假累计达到一定时间时,才能根据相关规定使用年休假。具体规定涉及不同工作年限的职工

  • 公司员工劳动纪律管理制度

    公司员工劳动纪律管理制度,包括上班纪律、工作状态、工作期间行为规范、旷工纪律、违规行为处罚以及其他规定等方面的内容。制度明确了员工违反劳动纪律的处罚措施,如罚款、开除等,同时也规定了员工必须遵守的规范,如穿戴劳保用品、服从工作安排等。

  • 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的方式

    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解决、企业调解、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四种途径。双方自愿是协商和企业调解的基础,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强制必经程序,而法院审判是最终程序。建议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以避免受到欺骗。

  • 公司解散了还能开除员工吗

    公司解散后是否能开除员工以及公司解散股东是否可以变更的问题。对于公司解散后是否能开除员工,文章指出公司解散后仍需按照法律规定给工人发放补偿金,补偿标准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而定。对于股东变更问题,文章指出在公司清算期间,股东可以按照正规程序进行

  • 公司注销劳动争议怎么解决
  •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机构?
  • 我的中介不给我差价怎么办,我只有聊天记录,去劳动局投诉有用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