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部制定了新修订的《工伤认定办法》。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将按照新修订的《工伤认定办法》执行工伤认定工作。
工伤认定程序应当向社会公开,以确保工伤认定的客观公正性,并提供简捷方便的认定流程。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应在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有特殊情况,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如果需要向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
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受伤害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按照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人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材料,以及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如果工伤认定申请材料符合要求,属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管辖范围,并在受理时限内提交,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审核申请材料。如果材料完整,可以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如果材料不完整,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收到全部补正材料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如果决定受理,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如果决定不予受理,应当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可以根据需要对申请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可以进入有关单位和事故现场,查阅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询问有关人员并作出调查笔录,记录、录音、录像和复制与工伤认定有关的资料。工伤认定的调查核实工作应当遵守行政诉讼证据收集的有关规定。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提供真实情况和证明材料。
如果职工或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而用人单位不认同,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或调查取得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出具《认定工伤决定书》或《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包括用人单位全称、职工的个人信息、受伤害情况和诊断结论、认定工伤的依据、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部门和时限、认定工伤的时间等内容。《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应当包括用人单位全称、职工的个人信息、不予认定工伤的依据、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部门和时限、不予认定工伤的时间等内容。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在工伤认定决定作出后20日内,将《认定工伤决定书》或《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送达受伤害职工(或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伤认定决定书的送达参照民事法律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如果职工或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工伤认定结束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将工伤认定的相关资料保存50年。
如果用人单位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定申请受理决定书》、《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认定工伤决定书》、《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的样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统一制定。
新修订的《工伤认定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颁布的《工伤认定办法》。
工伤认定期限过后的处理方式。工伤保险请求权和民事赔偿请求权是两个独立权利,工伤职工可以进行民事赔偿请求。发生工伤事故时,应首先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处理,无法获得赔偿时再进行民事侵权处理。如果因用人单位原因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劳动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无权确认工伤的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工伤认定的主体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而非法院。文章还介绍了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的层级规定以及工伤认定的具体流程和细节,包括用人单位应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申请所需的材料和流程,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工会组
2、具体标准参照各省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的具体规定。
据据《工伤保险条例》及《工伤认定办法》之规定,特申请劳动部门对申请人受伤一事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法认定本人此次受伤为工伤。职工下落不明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