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事故伤害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而导致的负伤、致残或死亡。此处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必须同时满足,而且伤害必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事故。
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时,如果发生事故伤害,也可以认定为工伤。工作时间前后是指非工作时间内,具体来说是开工前或收工后的一段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伤害必须是在从事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时发生的,例如为启动或关闭机器做准备工作,或处理与工作有关的机器和工具等。
意外伤害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而受到暴力等非工作原因导致的伤害。在此情况下,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必须同时满足,并且伤害是来自于本单位或外界的暴力或意外等原因。举例来说,如果有人在职工履行工作职责时蓄意对其进行打击报复,直接攻击其人身,导致职工负伤、致残或死亡等情况,就可以认定为意外伤害。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也可以认定为工伤。因公外出期间包括因工出差以及因工临时外出办理业务等情况。同时,伤害或事故发生时必须是在履行工作职责。换句话说,是因为工作原因外出时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而下落不明。
在上下班途中,如果发生人身伤害事故,也可以认定为工伤。上下班途中指的是从居住地到工作区域的必经之路,在必要的时间内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需要注意的是,探亲访友时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不能认定为工伤。此外,如果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还需考虑非法驾驶的问题,尤其是驾驶二轮摩托车。对于非法驾驶(无证驾驶)的情况,不能认定为工伤。
除了以上情况外,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还有其他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这是一条法律上的兜底条款,因为工伤事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仅需要专门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规范,还需要其他法律法规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对于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也应纳入工伤范畴。
职工在上班时间内遭受暴力伤害的情况,包括工伤认定条件和赔偿要求。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以及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公司活动中员工受伤是否构成工伤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只要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就可以认定为工伤,核心在于工作原因。同时,违规操作与工伤认定无关,工伤认定采用无过错原则。用人单位应重视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安
工作岗位上突发脑溢血导致死亡的情形能否被视为工伤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导致死亡,或者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视同工伤,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因此,如果有人在上班时突发脑溢血死亡,其应被视为工伤。
工伤休假回老家是否需要提供病假条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工伤休假回家需要提供病假条,并经过工伤认定程序。工伤休假的具体时间和规定由《工伤保险条例》和各地规定确定,包括住院治疗期间和出院后的休养期间,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