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单位应当特别注意女职工的孕前保健。以下是单位在女职工孕前保健方面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
已婚待孕女职工禁止从事铅、汞、苯、镉等作业场所属于《有毒作业分级》标准中第Ⅲ-Ⅳ级的作业。
单位应积极开展优生宣传和咨询,提供相关的优生知识和信息。
对女职工应进行妊娠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她们在月经超期时主动接受检查。
患有射线病、慢性职业中毒、近期内有过急性中毒史及其它有碍于母体和胎儿健康疾病者,暂时不宜妊娠。
对有过两次以上自然流产史,现又无子女的女职工,应暂时调离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流产的作业岗位。
单位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为女职工提供孕期保健。以下是单位在女职工孕期保健方面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
自确立妊娠之日起,女职工应建立孕产妇保健卡(册),进行血压、体重、血、尿常规等基础检查。对接触铅、汞的孕妇,应进行尿中铅、汞含量的测定。
单位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孕期保健和营养指导,确保女职工的身体健康。
单位应推广孕妇家庭自我监护,系统观察胎动、胎心、宫底高度及体重等。
单位应实行高危孕妇专案管理,无诊疗条件的单位应及时转院就诊,并配合上级医疗和保健机构严密观察和监护。
女职工较多的单位应建立孕妇休息室。妊娠满7个月应给予工间休息或适当减轻工作。
妊娠女职工不应加班加点,妊娠7个月以上(含7个月)一般不得上夜班。
女职工妊娠期间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包括:
从事立位作业的女职工,妊娠满7个月后,其工作场所应设立工间休息座位。
有关女职工产前、产后、流产的假期及待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有明确规定,单位应严格执行。
对违反规定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该单位给予被侵害女职工合理的经济补偿。如果构成犯罪,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怀孕女职工遭遇裁员时的补偿标准。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女职工怀孕期间不得裁员,如违反规定,需支付双倍经济补偿。补偿标准根据女职工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水平计算,最高不超过十二年。用人单位如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支付赔偿金。
女职工怀孕期间单位不得安排的工作范围。根据《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怀孕期间的女职工不得从事第三级体力劳动、孕期禁忌从事的工作以及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作业。同时,不得安排她们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单位应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并计算产前检查时间。
劳动合同可以续签的情形包括:双方协商一致续订、因工负伤丧失劳动能力、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以及连续工作满15年且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第(五)项规定,除非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并劳动者不同意续订,否则用人单位
生育险的报销金额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生育津贴的计算公式为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除以30天,再乘以假期天数。生育医疗费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医院定额结算。其他补贴和情况按相关规定执行。社保参保需要携带个人社保卡和身份证,到所在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中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