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进行公正裁决。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除非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定申请仲裁时效的申请将不被受理。
一、申请仲裁
当事人应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申诉书,并提供被诉方副本。申诉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二、受理和答辩
仲裁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诉书后7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若决定受理,应在7日内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诉方,并组成仲裁庭;若决定不予受理,应说明理由。被诉方收到申诉书副本后15日内应提交答辩书和相关证据,仲裁委员会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
三、开庭和调解
仲裁庭应在开庭前4日内将开庭时间、地点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若当事人没有正当理由未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对申诉人视为撤诉处理,对被诉人则可进行缺席工资裁决。
四、裁决和调解书
仲裁庭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应进行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若调解成功,制作调解书,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若调解不成功,仲裁庭应及时作出裁决。
五、裁决书和起诉
仲裁庭作出裁决后,制作裁决书并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如对裁决服从,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若期满未起诉,裁决书即生效。
六、履行和强制执行
当事人应按规定期限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若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仲裁适用于以下劳动争议:
国家机关与公务员之间、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与正式在编员工之间发生的争议属于人事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因此不适用劳动仲裁程序。但若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工勤人员及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之间的争议满足上述情况,仍属于劳动争议。另外,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事业组织与其员工之间的争议若满足上述情况,也适用劳动仲裁程序。
劳动福利待遇纠纷的相关内容。劳动福利待遇纠纷指的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因福利待遇问题产生的争议。福利待遇包括劳动条件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和社会福利待遇等。解决纠纷的方式通常首先是协商,协商不成可寻求仲裁机构的帮助,必要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的管辖依据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作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标准的重要性。文章介绍了体力劳动强度的基本定义和计算方式,包括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等。根据劳动强度指数的大小,体力劳动强度被分为四级。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新修订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相比旧标准
公务员考试中基层工作经历的证明要求和认定标准。考生需提供基层工作经验证明,格式无明确规定,需咨询招考单位。基层工作经历包括在县级及以下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特定情况如高校毕业生实习、军队工作经历等也可算作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根据不同
基层工作年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基层工作经历包括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等单位的工作经历。计算方法包括不同情况下基层工作经历时间的起算点,如在职人员、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人员等。基层工作经历适用于招考职位和特定应聘情况,如应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