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7条规定,具有与被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第三人是指因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通过申请或法院通知的形式,参加到诉讼中来的当事人。
1. 利害关系的解释:
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关键在于"利害关系"的解释。根据《行政诉讼法解释》,利害关系是指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通常认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旨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在查明案件事实和解决纠纷方面发挥客观作用,因此,对"利害关系"应作宽泛解释。这种利害关系不仅包括与被诉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还包括与诉讼结果的利害关系。此外,它既包括直接利害关系,也包括间接利害关系。
(1) 直接利害关系:
指那些受到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的人的权益。例如,知识产权局授予甲某项专利权,乙对该决定提起诉讼,丙认为该专利权应归属于自己,并提出撤销知识产权局授权决定的请求。在这个诉讼中,丙作为第三人请求撤销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决定与乙是相同的,但对专利权的归属和乙的主张是各自独立的,即第三人对专利权归属的请求与其他当事人是不同的。
(2) 间接利害关系:
指受到具体行政行为波及的权益。例如,规划部门批准甲的建房申请,但水利部门以违章建筑的理由强制拆除甲的房屋。甲对水利部门的拆除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规划部门与水利部门的拆除决定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对拆除决定审查的结果有利害关系。如果法院判决拆除决定合法,甲就可能向规划部门提出赔偿建房损失的要求。因为规划部门批准甲的建房申请,对造成甲的建房损失也有责任。因此,在这个案件中,规划部门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综上所述,只要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即涉及当事人法律权益的关系,就可以成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
第三人是指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身份参加他人诉讼的当事人。第三人并非原本不可能成为原告,只是没有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只有在他人开始诉讼之后,认为有必要参加诉讼的情况下,才能申请参加诉讼或被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第三人与原告的重要区别在于参加诉讼的时间差。
根据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解释》、司法实践和学理通说,第三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受害人或加害人:
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加害人不服处罚可以作为原告起诉,而受害人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如果受害人对处罚不服并以原告身份向法院起诉,加害人可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2. 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共同被处罚人:
在一个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机关对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其中一部分人向法院起诉,而另一部分未起诉的被处罚人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3. 行政裁决案件的当事人:
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民事权益纠纷,由行政机关进行裁决,一部分当事人不服并向法院起诉,另一部分可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4. 相互矛盾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当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作出相互矛盾的具体行政行为时,未被诉的行政机关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5. 与行政机关共同署名处理决定的非行政组织:
这类组织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授权组织,不能作为被告,但仍需承担赔偿责任。该组织应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 应当追加被告但原告不同意追加的:
如果应当追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被告,但原告只诉讼其中部分被告并不同意诉讼其他有被告资格的行政机关的,这些行政机关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的时间应在原、被告的诉讼程序已开始,但判决未作出之前。
第三人参加诉讼有两种途径:申请参加和通知参加。
1. 申请参加:
第三人向法院提出申请,经法院准许后方可参加诉讼。如果法院同意,将书面通知第三人;如果法院不同意,将裁定驳回申请。申请人对裁定不服可以在10日内上诉。
2. 通知参加:
法院应当根据具体的根据和理由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第三人有权拒绝参加。
第三人享有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并享有上诉权。如果法院未通知当事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下,构成了诉讼主体的遗漏。
治安案件的跨地域抓捕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异地抓捕。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但如果居住地公安机关更适宜管辖,也可以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涉及特定案件的除外。公安机关在抓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确
地域管辖及其异议的处理程序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争夺法院管辖权可能影响案件审理结果,我国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但存在级别管辖方面的不足。为确保公正审判,应重视地域管辖及其异议的处理程序,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利,并加强对级别管辖的监督。摘要
我国法律中对于民事诉讼时效及诉讼期限的相关规定。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分为一般情况和特别情况,并明确了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民事诉讼法则规定了审理期限和上诉程序的具体时间限制,包括普通程序案件、简易程序案件以及对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的审理期限,以及上
管辖异议的交费问题,具体涉及管辖异议的费用金额及交纳办法。根据规定,提起管辖异议需交纳50元至100元费用,且各省可制定具体交纳标准。移送、移交的案件,预收的诉讼费用应随案移交。文章旨在明确管辖异议的诉讼费用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