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管辖 > 民事管辖权异议 > 管辖权异议之司法审查和处理实务

管辖权异议之司法审查和处理实务

时间:2024-03-09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3303
管辖权异议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依法提出该人民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的主张和意见。管辖权问题是评价民诉程序正当性和判决有效性的标准之一。《民事诉讼法》之所以赋予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是为了充分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权益(如诉讼成本问题、地方司法保护问题、司法腐败等问题)。《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这是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管辖权异议的惟一法律规定。由于法律规定的俭约性,对当事人提出管辖要异议后的实务处理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是否应将被告的管辖权异议发送原告,并听取原告的意见。

管辖权异议审查的性质及目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是一种形式审查,这是由于管辖权异议的性质所决定的。管辖权异议制度是一项程序性救济制度,审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法院对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在我国,管辖权问题纯属程序问题,因此对此问题的审查应仅限于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能够在形式上确定管辖权。如果对管辖权的审查考虑了实体审查的因素,就属于诉讼程序的非法超越,案件因此提前进入了“开庭审理阶段”,这违背了审判的基本原理。因此,确定案件管辖权是人民法院依职权对诉讼要件进行审查的事项,不受当事人是否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的约束。对管辖权异议审查应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无需将该异议发送原告并听取原告意见。

管辖权异议审查的程序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将管辖权异议送达原告,由其进行答辩,然后由法院据实审查。

理由

该观点认为,管辖权异议的职权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法院确定管辖权的启动不受当事人是否约束的申请,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法院也可依职权主动进行调查,收集、调查确定管辖方面的证据。其次,在确定管辖权时,法院可以不受当事人管辖权异议内容的限制。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法院管辖权的职权主义并不是绝对排除当事人的辩论与对抗。管辖权确定是法院职权主义和辩论主义结合的最好体现。辩论主义要求直接决定法律效果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人民法院不得对当事人之间未经辩论的事实作出裁判,也不得针对该事实职权主动收集调查证据,必须将当事人之间无争议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事实依据。

因此,当被告对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并要求法院支持其异议主张时,被告应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这种主张具有抗辩性。原告在得知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后,为了与被告争辩起诉时所选择的法院具有管辖权,也应向法院提交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这体现了民事诉讼中辩论主义贯穿于整个程序始终的事实,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的全过程中都有权对诉讼所涉及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进行辩论。

当然,在双方举证管辖事实不明的情况下,法院不必通过举证的分配来确定由谁承担事实不明、主张不成立的风险。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如何反驳管辖权异议

    如何反驳管辖权异议。文章介绍了管辖权异议的提出时机、内容、提出方式及反驳方法。当事人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管辖异议申请,可通过提供证据、引用法律条款、提出相反观点和理由以及参考类似案例等方式反驳。及时合理地反驳管辖权异议对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

  • 公安局地域管辖范围

    公安局地域管辖范围的原则及相关规定。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确定地域管辖权,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若居住地更为适宜,也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在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时,由最初受理或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对于管辖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

  • 管辖权异议的法律规定

    公民和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民事诉讼的管辖权规定,包括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管辖选择。当事人可在答辩状期间提出管辖权异议,法院将进行审查并裁定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或驳回。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管辖权的解释也进行了阐述,包括合同约定履行地点的管辖和

  • 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条件有哪些

    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只能是本案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加人无权就管辖问题向法院提出意见,也不得以此为借口不参加诉讼。

  • 行政诉讼管辖权异议规定1
  • 管辖权异议口头通知合法吗
  • 管辖权异议制度再探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