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是一种形式审查,这是由于管辖权异议的性质所决定的。管辖权异议制度是一项程序性救济制度,审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法院对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在我国,管辖权问题纯属程序问题,因此对此问题的审查应仅限于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能够在形式上确定管辖权。如果对管辖权的审查考虑了实体审查的因素,就属于诉讼程序的非法超越,案件因此提前进入了“开庭审理阶段”,这违背了审判的基本原理。因此,确定案件管辖权是人民法院依职权对诉讼要件进行审查的事项,不受当事人是否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的约束。对管辖权异议审查应由人民法院依职权进行,无需将该异议发送原告并听取原告意见。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将管辖权异议送达原告,由其进行答辩,然后由法院据实审查。
该观点认为,管辖权异议的职权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法院确定管辖权的启动不受当事人是否约束的申请,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法院也可依职权主动进行调查,收集、调查确定管辖方面的证据。其次,在确定管辖权时,法院可以不受当事人管辖权异议内容的限制。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法院管辖权的职权主义并不是绝对排除当事人的辩论与对抗。管辖权确定是法院职权主义和辩论主义结合的最好体现。辩论主义要求直接决定法律效果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人民法院不得对当事人之间未经辩论的事实作出裁判,也不得针对该事实职权主动收集调查证据,必须将当事人之间无争议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事实依据。
因此,当被告对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并要求法院支持其异议主张时,被告应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这种主张具有抗辩性。原告在得知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后,为了与被告争辩起诉时所选择的法院具有管辖权,也应向法院提交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这体现了民事诉讼中辩论主义贯穿于整个程序始终的事实,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的全过程中都有权对诉讼所涉及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进行辩论。
当然,在双方举证管辖事实不明的情况下,法院不必通过举证的分配来确定由谁承担事实不明、主张不成立的风险。
治安案件的跨地域抓捕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异地抓捕。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但如果居住地公安机关更适宜管辖,也可以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涉及特定案件的除外。公安机关在抓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确
地域管辖及其异议的处理程序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争夺法院管辖权可能影响案件审理结果,我国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但存在级别管辖方面的不足。为确保公正审判,应重视地域管辖及其异议的处理程序,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上诉权利,并加强对级别管辖的监督。摘要
我国法律中对于民事诉讼时效及诉讼期限的相关规定。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分为一般情况和特别情况,并明确了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民事诉讼法则规定了审理期限和上诉程序的具体时间限制,包括普通程序案件、简易程序案件以及对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的审理期限,以及上
管辖异议的交费问题,具体涉及管辖异议的费用金额及交纳办法。根据规定,提起管辖异议需交纳50元至100元费用,且各省可制定具体交纳标准。移送、移交的案件,预收的诉讼费用应随案移交。文章旨在明确管辖异议的诉讼费用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