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
时间:2024-01-08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如果发生民事争议,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还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机构需要组成仲裁庭审理,那么,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有哪些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仲裁庭中止审理的情形
仲裁协议的形式
仲裁是指买卖双方在纠纷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签订书面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予以裁决,以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仲裁协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的,通常作为合同中的一项仲裁条款出现;另一种是在争议之后订立的,将已经发生的争议提交给仲裁的协议。这两种形式的仲裁协议,在法律效力上是相同的。
中止仲裁的情形
仲裁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中止:
- 当事人一方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仲裁。
- 一方当事人丧失参加仲裁的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
- 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 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仲裁。
- 本案必须以另一案审结结果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
- 根据本规则第八条第二款和其他应当中止仲裁的情形。
当中止仲裁的原因消除后,仲裁程序将恢复进行。
仲裁的庭审程序
- 记录员查明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是否到庭,宣读仲裁庭纪律,然后向首席仲裁员报告仲裁庭准备就绪。
- 首席仲裁员核对当事人身份及委托代理权限,宣布仲裁庭组成人员、记录人员名单,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 仲裁庭进行调查。申请人、被申请人以及其他仲裁参与人分别陈述自己的意见;仲裁员询问双方当事人并要求他们提供证据;双方当事人对对方提供的证据进行质证。当仲裁庭认为事实已经查清时,即可转入仲裁。
- 仲裁庭进行辩论。双方当事人就调查阶段查明的事实、证据及法律的适用等问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就纠纷的责任以及责任的承担进行辩论。
- 征询当事人最后意见。申请人简要说明是否坚持开始提出的仲裁请求,被申请人是否接受申请人的仲裁请求。
- 仲裁庭进行调解。辩论结束后,首席仲裁员可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若当事人自愿调解,仲裁庭应当进行调解。
- 宣布休庭。
- 仲裁员、记录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在笔录上盖章。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诉讼中止裁定书范本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
-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
-
国际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国际上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国际公约,特别是中国参与制定的相关公约。中国对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义务限定在公约缔约国之间商事范围内,并规定了限定条件和拒绝承认和执行的情形。我国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审查后,依据规定执行或拒绝执行。对于非缔约国作出的仲
-
当前我国国内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内容
我国国内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内容,包括不予执行和撤销裁决两个方面。人民法院有权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和仲裁的管辖权,并规定了具体的撤销裁决的情形和程序。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国内仲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仲裁员的专业缺陷、道德不足等。为了保护当事人权益和维护仲裁
-
二审并非终审,如何纠正错误判决
-
诉讼费退费的法律规定
-
哪些情形可以起到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