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裁决的终结执行是指在执行程序开始后,由于特定事由的出现,使得执行程序无法继续进行或者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制度。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仲裁裁决时,应当裁定终结执行。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情形也会导致仲裁裁决的终结执行:
1. 申请执行人撤销申请;
2. 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可供执行的遗产,也没有承担义务的;
3. 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没有收入来源,且丧失劳动能力的;
4. 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执行仲裁裁决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必须有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国内仲裁裁决和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管辖法院略有不同。对于国内仲裁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具体由哪级人民法院执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一般来说应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但各高级人民法院有特别规定的,应按照各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通知办理。对于涉外仲裁裁决,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义务时,对方当事人可以向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2. 必须向人民法院递交申请执行书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申请执行书应明确写明:申请执行的事项和理由、被申请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的事实和依据、需要执行的标的物的名称、数量及所在地、被申请执行人的经济状况和可供执行的财产状况。此外,申请执行人还应提交据以执行的仲裁裁决书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必须提交的其他材料。
3. 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第1款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因申请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双方或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上述期限从仲裁裁决书规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如果仲裁裁决书规定分期履行,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超过申请执行期限,申请人将失去要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权利。
因此,当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未在裁决书规定的期间内履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后,人民法院应当执行。依法执行有效的仲裁裁决,既是人民法院的权力,也是人民法院的义务。
仲裁庭裁决的先予执行申请程序及条件。申请人需向法院提交先予执行申请,法院审查后作出裁定。裁定生效后被申请人需履行义务,如拒不履行将采取执行措施。案件终结时,法院会对先予执行的裁定及处理情况作出说明,并根据胜败诉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公司未缴纳社保的强制执行程序。当取得仲裁裁决后,如果公司拒不执行,可按照相关步骤申请强制执行。申请人需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申请书和相关材料,包括仲裁裁决书等。申请强制执行的时限根据当事人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最后根据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依法申请强
长时间拖欠工资是否可以追偿利息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时履行金钱义务需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需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劳动仲裁、法院诉讼、申请强制执
劳动仲裁案件的审理时间及相关问题。仲裁庭一般应在四十五日内作出裁决,如有必要可延期十五日。因案件复杂性和特殊情况导致的仲裁期限变化也有详细说明。近年来超期问题频发,超出审判期限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为一年,特殊情况下如拖欠劳动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