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合意行为,法律在赋予其一定的约束力的同时,也往往明确规定达到具有这一约束力的强制性条件和规范。当仲裁协议违反了该条件和规范时,该仲裁协议无效。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协议在下列情形下无效:
1、以口头方式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我国仲裁法第16条规定了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即仲裁协议必须以书面方式订立。因此以口头方式订立的仲裁协议不受法律的保护。
2、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仲裁协议无效。我国仲裁法第2条、第3条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而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以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无效。为了维护民商事关系的稳定性及保护未成年人和其他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要求签订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必须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否则,仲裁协议无效。
4、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该仲裁协议无效。自愿原则是仲裁制度的根本原则,它贯穿于仲裁程序的始终。仲裁协议的订立,也必须是双方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的真实意思表示。而以胁迫的手段与对方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违反了自愿原则,所订立的仲裁协议不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不符合仲裁协议成立的有效要件。
5、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或者仲裁协议对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对此又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仲裁协议中要明确规定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这是仲裁法对仲裁协议的基本要求。如果仲裁协议中没有对此进行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该仲裁协议则具有瑕疵。对于有瑕疵的仲裁协议,法律规定是可以补救的,即双方当事人可以达成补充协议。如果未能达成补充协议,仲裁协议即为无效。
仲裁协议的失效是指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因特定事由的发生而丧失其原有的法律效力。仲裁协议的失效不同于仲裁协议的无效,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仲裁协议的失效是原本有效的仲裁协议在特定条件下失去了其效力,而仲裁协议的无效是该仲裁协议自始就没有法律效力。
仲裁协议在下列情形下失效:
1、基于仲裁协议,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决已被当事人自觉履行或者被法院强制执行,即仲裁协议约定的提交仲裁的争议事项得到最终解决后,该仲裁协议因此而失效:我国仲裁法第9条规定,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裁决的撤销及其依据,包括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理由的默示放弃制度。撤销仲裁裁决是为了监督国际商事仲裁活动,实现国家的司法干预和控制。各国立法中,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包括仲裁协议无效等。默示放弃制度符合禁止反言原则和诚实信用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程序,包括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条件、期间、管辖法院以及人民法院对申请的处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需满足主体为仲裁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有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应予撤销等条件。法院会根据不同情况作出撤销裁决或驳回
关于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的相关规定。其中,被执行人、案外人可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并由人民法院裁定。执行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特定条件下可指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查不予执行申请,并询问当事人。同时,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申请有一定
口头合同反悔后的维权方式。口头合同反悔后,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方式维权,并需尽量收集相关证据。违约方需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损失。口头合同可通过第三方证人、录音等方式证明。若涉及必须书面协议的合同类型,口头约定则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