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前置的情形规定有哪些
时间:2023-12-08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当大家在遇到劳动争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进行法律诉讼,其实这样也不是错误的,不过最好还是先进行协商比较好。现在很多的劳动争议都不能直接进行裁决了,而是要先进行仲裁这一步骤,那么,劳动仲裁前置的情形规定有哪些?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仲裁前置的情形规定有哪些
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前置的目的
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前置是指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必须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程序处理,而不是要求所有当事人都必须经过仲裁程序。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确保劳动争议能够尽量通过专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解决,以减轻人民法院的负担。如果要求所有当事人都必须经过仲裁程序,只会增加当事人的诉讼负担,不符合立法的初衷和意图。如果在仲裁程序中发现有不当之处,应当在诉讼中予以纠正。
劳动仲裁前置的例外情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3、17条的规定,以下情况发生时,劳动者可以不经过劳动仲裁而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作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二)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劳动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区别
劳动仲裁的定义
劳动仲裁,又称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对劳动争议的事实和责任进行判断和裁决,并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种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劳动诉讼的定义
劳动诉讼,又称劳动争议诉讼,是指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裁决或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劳动争议案件,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和判决,并对当事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一种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小额欠条的诉讼时效
小额欠条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我国民法总则和民法典的规定,小额欠条纠纷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二十年。诉讼时效的计算起始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时。此外,提起诉讼或仲裁、权利人主张权利、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情形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文章还涉及
-
艺人合同的无效申请
合同法中关于艺人合同的无效申请及相关规定。可撤销合同的条件包括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等情形。当事人有权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变更或撤销合同。撤销权的行使受到期限限制,超过法定期限未行使则失效。债务人行为的撤销权适用于债务人放弃债权或转让财产损害债
-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
土地租赁合同解除的情形
土地租赁合同解除的情形、纠纷处理及法律适用问题。合同解除包括协议解除、当事人严重违约和情事变更解除。对于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纠纷,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解决方式。审理相关案件时,应注意受理与管辖、诉讼时效、合同无效认定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纠
-
提存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
如何要求一方去继续履行合同
-
遇到合同纠纷应当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