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管辖是根据行政区域确定劳动仲裁管辖范围的原则。地域管辖可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是指根据劳动争议发生地的行政区域确定案件的管辖,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特殊地域管辖是指法律法规特别规定劳动争议由某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例如,当劳动争议发生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时,由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专属管辖是指某类劳动争议只能由特定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例如,在我国境内履行于国(境)外劳动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只能由合同履行地仲裁委员会管辖;又如,一些地方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由设区的市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
级别管辖是指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的分工和权限。一般分为区(县)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本区内普通劳动争议,市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管辖外商投资企业或本市重大劳动争议。
移送管辖是指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超出自己管辖权或不便于管辖时,将案件移送给有权或便于审理的劳动委员会。根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规定,区(县)级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将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报送上一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处理。
指定管辖是指两个劳动仲裁委员会对案件的管辖发生争议时,双方协商不成,可向共同的上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申请,由上级部门指定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但由于基层法院级别较低,执行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为解决这个问题,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这将执行法院的级别从基层法院提升到中级法院,统一了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审理级别,确保了审判质量。
为防止当事人滥用不予执行申请权故意拖延裁决执行,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后,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由提出不予执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一规定避免了法院之间或同一法院裁定维持仲裁裁决效力后又作出不予执行仲裁裁决裁定,导致相互冲突的问题。
司法解释对撤销仲裁裁决的标准做出了规定:“不以仲裁法第五十八条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事由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针对仲裁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违反法定程序”,司法解释明确了范围,即指违反仲裁法规定的仲裁程序和当事人选择的仲裁规则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决的情形。此外,司法解释还规定,如果仲裁裁决部分超裁,超裁部分与其他部分可分离,人民法院可以仅撤销仲裁裁决的超裁部分,而不必撤销全部仲裁裁决。
司法解释对重新仲裁的适用范围作出了限制,仅限于违反仲裁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两种情形:仲裁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或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仲裁庭重新仲裁,并要求在通知中说明要求重新仲裁的具体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规定有利于避免法官对重新仲裁的随意性,也有利于让仲裁庭明白为何需要重新仲裁,确保重新仲裁能够解决问题。
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程序的详细步骤。包括当事人申请、提供证据、合议庭审查核实以及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等环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的两个通知,详细说明了撤销和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程序和时间限制。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仲裁裁决存在无仲裁条款或协议、裁决事项超范围、违反法定程序、缺乏主要证据支持、适用法律错误、仲裁员行为违法等情形时,人民法院有权裁定不予执行。裁定结果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当事人可重新申请仲裁或
或裁或审制度以及一裁终局制度的相关内容。前者尊重当事人选择争议解决途径的权利,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管辖权,但特定情况下法院仍有权审理案件。后者则规定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再向法院起诉或复议,但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情形时可申请审查核实。
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分析了举证责任的两方面含义,并指出劳动争议仲裁一般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对于劳动关系特殊性导致的不同性质的劳动争议,应适用不同的举证责任原则。对于平等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而对于隶属关系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