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仲裁法对于仲裁员的权利规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原本应该由仲裁庭行使的权利被赋予了仲裁委员会。这不仅不利于仲裁员公平、独立、认真负责地审理案件,也不能更好地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仲裁庭的作用。这种职权错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我国仲裁法第20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做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做出决定。”这一规定明确将对仲裁管辖的确认权赋予了仲裁委员会,而不是仲裁庭,与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自裁管辖”原则相背离。仲裁机构在没有获得当事人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对仲裁协议是否存在等管辖问题做出决定,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根据我国仲裁法第52条和第54条的规定:“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这两条规定表明,对于仲裁案件的裁决权和调解权由仲裁庭和仲裁委员会共同行使。仲裁委员会不参与案件的实质审理却严守案件审理的最后一关,这显得十分荒谬。当事人只选择了仲裁员来审理案件,并未授权仲裁委员会进行审核。仲裁委员会的这种做法难免会被认为是越权。
我国仲裁法对于仲裁员有权安排仲裁程序事项的规定相对较少,而仲裁委员会却对仲裁程序事项进行大包大揽,使得仲裁庭不得不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仲裁案件的审理。
因此,有必要扩大仲裁庭及仲裁员的权利,赋予仲裁庭“自裁管辖权”,改变仲裁裁决书和调解书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的做法。在仲裁庭组成之前的相关程序问题应由仲裁机构进行安排。一旦仲裁庭成立并且案件移交给仲裁庭后,关于仲裁程序的所有事项,包括开庭时间和地点、使用的语言、当事人提交证据材料的期限等,都应由仲裁庭来决定。此时,仲裁机构只应行使宏观管理职能,对个别程序问题的介入也只能限制在根据仲裁庭的要求进行协助的范畴之内。
此外,我认为我国仲裁立法还应赋予仲裁庭采取临时保全措施的权利。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只有法院才有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权利,而我国仲裁中财产保全的规定则无法运作。为了体现现代国际商事仲裁的基本精神和趋向,《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7条明确赋予仲裁庭有采取保全措施的权力。为了维护仲裁的权威性,避免我国仲裁与国际仲裁脱节,我们有必要对仲裁的保全制度进行修改。
刘某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纠纷的劳动争议案件。刘某因个人原因未能按时回公司报到,而公司按规定发布公告通知后解除了劳动合同。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审理,仲裁委员会认为公司操作合规,驳回了刘某的请求。
债权人自治的基本形式,主要是通过债权人会议来体现。债权人会议是债权人全体参与破产程序的意思表示机关,依法对破产程序中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督。债权人委员会是辅助机构,受债权人会议决议的约束。债权人会议代表着债权人的团体利益,通过决议形式表达多数债权人的利益
联合国宪章建立的机构及其监督机制,包括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与职能。这些机构在保护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大会的建议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具有重大影响。人权委员会是处理人权问题的主要政府间机构,建立了保护人权的机制和程序。秘
工伤鉴定的程序及相关所需材料。工伤鉴定由市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等多个范围。以广州市为例,申请工伤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等级鉴定、复查鉴定和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变化的复查都需要填报相关申请表,同时提供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