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报酬仲裁案件是否属于一裁终局,需要根据涉案金额进行判断。只有当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争议金额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情况下,才能作出一裁终局的仲裁裁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以下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情况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一)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争议,其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情况;
(二) 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总结和归纳现行规定的基础上,对劳动争议仲裁的参加人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基本与现行规定一致,但在个别方面增加了新的规定:
1. 规定了当事人: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是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如果劳动者已经去世,由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代表参加仲裁活动。此外,对于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情况,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将成为共同的当事人。
2. 规定了第三人:与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有权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3. 规定了代理人:
(1) 委托代理人: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时,应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
(2) 法定代理人:对于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其法定代理人有权代为参加仲裁活动。
(3) 指定代理人:对于无法定代理人的情况,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为其指定代理人。
劳动仲裁与上班要求的区别。劳动争议发生后,职工在未能达成协议时应遵守上班要求,除非存在正当理由。劳动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进行公正裁决。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的申请仲裁时效为一年,但劳动报酬争议有例外。仲裁时效可因特定情况中断或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合同仲裁一般会阻止同一纠纷再次起诉,但如果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当事人可以根据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九条,仲裁协议是独立存在的,即使合同发生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仲裁
劳动仲裁是一种解决劳动纠纷的法律途径,可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以及拖欠的各种工资和补偿金。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即从离职之日起算。要成功申请劳动仲裁,关键在于提供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作证、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保缴纳记录等。其中,有公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