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仲裁金额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包括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
2. 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此外,一些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的专业性较强,通过劳动仲裁机构的处理,可以发挥劳动仲裁部门在劳动业务方面的专长,从而使法院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与民事纠纷案件相比,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期限较长。而劳动争议仲裁结案期限相对较短。因此,将仲裁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可以使大量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得到处理,缩短劳动争议处理期限,防止拖延时间过长,损害劳动者的利益。
1. 仲裁机构依法作出裁决。
2. 仲裁机构逾期未作出裁决。
3. 仲裁机构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下,当事人都有权向法院起诉。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确认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仲裁并非一裁终局的问题。劳动纠纷仲裁的一裁终局主要适用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争议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情况,以及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发生的争议。劳动关系涉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