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除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47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外,其他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并不会实行终局裁决。
根据第47条的规定,以下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对于第47条规定的仲裁裁决,劳动者可以在收到裁决书后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第48条的规定)。
对于除第47条规定之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当事人可以在收到裁决书后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逾期不起诉,裁决书将生效(根据第50条的规定)。
劳动争议的处理通常需要先进行劳动仲裁,如果一方不服裁决,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根据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符合特定条件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通过仲裁做出终审裁决,这时情况会有所不同。下面是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的基本对比:
劳动仲裁侧重于倾力调解,尽量达成协议。而法院虽然原则上也希望调解成功,但法官的案件负担较重,没有太多时间用于调解,必须及时作出判决。
劳动仲裁员经过专门培训和考核,但在法律水平上一般略逊于法官。他们审理案件时有时过于关注细枝末节,未必能抓住案情的真正焦点。而法官则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培训,精通法律,审理案件时能够直接针对核心问题,迅速做出判决。当然,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不能一概而论。
劳动仲裁一般接受当庭举证,甚至允许庭后补交证据。而法院规定必须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交证据,否则除非是符合法律上“新证据”的要求,否则不作为确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劳动仲裁侧重于尽量调查真相,贴近客观事实为基础。因此,即使举证过期,只要是事实,仲裁员仍然会接受。而法院则注重效率和公正的结合,更加重视证据反映的“法律事实”。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确认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仲裁并非一裁终局的问题。劳动纠纷仲裁的一裁终局主要适用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争议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情况,以及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发生的争议。劳动关系涉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