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除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47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外,其他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并不会实行终局裁决。
根据第47条的规定,以下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对于第47条规定的仲裁裁决,劳动者可以在收到裁决书后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第48条的规定)。
对于除第47条规定之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当事人可以在收到裁决书后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逾期不起诉,裁决书将生效(根据第50条的规定)。
劳动争议的处理通常需要先进行劳动仲裁,如果一方不服裁决,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根据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符合特定条件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通过仲裁做出终审裁决,这时情况会有所不同。下面是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的基本对比:
劳动仲裁侧重于倾力调解,尽量达成协议。而法院虽然原则上也希望调解成功,但法官的案件负担较重,没有太多时间用于调解,必须及时作出判决。
劳动仲裁员经过专门培训和考核,但在法律水平上一般略逊于法官。他们审理案件时有时过于关注细枝末节,未必能抓住案情的真正焦点。而法官则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培训,精通法律,审理案件时能够直接针对核心问题,迅速做出判决。当然,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不能一概而论。
劳动仲裁一般接受当庭举证,甚至允许庭后补交证据。而法院规定必须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交证据,否则除非是符合法律上“新证据”的要求,否则不作为确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劳动仲裁侧重于尽量调查真相,贴近客观事实为基础。因此,即使举证过期,只要是事实,仲裁员仍然会接受。而法院则注重效率和公正的结合,更加重视证据反映的“法律事实”。
确认劳动关系案件是否属于一裁终局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仲裁裁决并不属于一裁终局。终局裁决仅限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特定案件,且金额需符合规定。其他劳动争议可提起诉讼。同时,确认劳动关系时,可参考工资支付凭证、工作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新亮点,包括部分案件一裁终局以提高裁判效率,缩短劳动争议仲裁的审理期限,劳动者维权更加容易,包括不再收费和明确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争议时效延长为一年。这些改进有助于解决劳动争议,减少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六大突破性设计,包括一裁终局、延长仲裁时效、缩短审理期限、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减轻经济负担以及突出调解程序等内容。该法律对申诉时效的期限、中止、中断和特殊规定作出了界定,但未设立最长权利保护期限。该法律的实施将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关系在劳动仲裁中无法一裁终局的情况,并详细列举了劳动纠纷仲裁可以一裁终局的几种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劳动争议的定义,以及起诉状和劳动关系的区分。劳动者在维权时需先确认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区分事实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