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准则的修改扩大了债务重组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债权人必须让步。然而,在我国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时,大多数债权人都作出了让步,即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形式清偿债务。这导致资产的价值通常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然而,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使接受的资产价值大幅提高。尤其是当债务的账面价值远高于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实际价值时,债权人大规模虚列资产,容易使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也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此外,由于非现金资产缺乏相对活跃的市场和公允的市价,以及资产本身价值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企业自身原因,不愿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资产一直处于虚列状态,进一步使报表不真实。即使短期投资一般有活跃的资本市场,期末也可以通过选择计提跌价准备的方法来达到不提跌价准备的目的。
若期末债权人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债务重组损失,而非资产减值损失。这样将债务重组损失转移到资产减值损失中,歪曲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易使投资者及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误解。
当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将债权的账面价值与收到的现金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然而,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却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而不能将债权的账面价值与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实际价值的差额作为重组损失。这实际上是同一种会计业务,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一致性原则。
当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可能为债权人操纵盈余提供新的机会。债权人在重组过程中作出了让步,发生了重组损失,却又不能计入债务重组损失,而必须计入资产的价值中,债权人就可能通过其他方法来弥补这个损失。例如,债权人可能通过与债务人的协议,将正常的债务重组变为附加条件的债务重组,要求债务人购买自己的产品,从而减少实际的让步损失,并使减少的这部分损失正当地变为账面利润。这样既使债权人受益,又使债务人从债务重组中获得好处,达到双赢的目的。
在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如果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新准则规定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应收金额,并确认为当期损失。然而,新准则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修改债务条件往往会延长债务偿还期限,资金具有时间价值,有可能出现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小于未来应收金额,却大于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这意味着债权人实际上作出了让步,发生了让步损失,但由于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没有进行账务处理。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甲企业欠乙企业货款230,000元,经协商,乙企业同意将债务金额减记至200,000元,并延期两年,年利率为当时市场利率9%,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在这种情况下,重组后的未来应付金额为200,000元*(1+9%*2)=236,000元,大于重组前债务的账面价值。然而,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后,甲企业未来应付金额的现值为236,000元*1/(1+9%)^2=198,636.47元,小于重组前的账面价值230,000元。因此,债权人乙企业实际上发生了230,000-198,636.47=31,363.53元的债务重组损失,但按准则规定却没有进行账务处理。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公司破产时,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工人的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优先清偿的问题。破产企业的资产应首先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和安置问题,包括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等。其他债务如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则按规定的清偿顺序支付。若破产财产不足,将按比例分配。这些
破产申请中的无效债务情况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可撤销行为的起算点、债务人财产无效的情况、财产的追回、出资义务、质物和留置物的追回、非债务人财产的返还以及运输中的标的物返还等内容。对于涉及恶意欺骗行为的无效债务,管理人有权追回相关财产,并采取措施保护债权
公司破产重整期间的诉讼程序及债务处理方式。在破产申请受理后,相关民事诉讼或仲裁程序中止,管理人接管财产后继续。起诉需向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提起。债务不会因破产而消失,需通过破产清算或重整过程偿还。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债权人权益,为企业破产重整提供法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