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方式:现金清偿债务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四条和第九条规定,债务人企业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企业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应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再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种方式:非现金资产偿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五条和第十条规定,债务人企业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企业应按照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应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再计入当期损益。
债转股
债转股,也称债务资本化,是指负债企业将债务转化为企业资本,同时债权人将债权转化为对负债企业的股权。目前,我国行政法规中规定的债转股仅限于金融机构与国有大型企业之间发生的债权转股权,即政策性债转股。但法律并没有明文禁止其他企业之间的债转股,且企业间债转股作为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新手段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债务转移
债务转移是指负债企业将其对债权人的负债转移给第三方承担的行为。
债务豁免
债务豁免是指负债企业以低于债务帐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即债权人豁免负债企业的部分债务,以减轻负债企业的负担。豁免部分债务带来的损失应记入债权人当期营业外支出,但负债企业不宜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债务抵消或债的混同
债务抵消分为法定抵消和约定抵消两类。根据《合同法》第99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且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情况下,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当事人主张抵销应通知对方。法定抵消不得附有条件或期限。约定抵消是指当事人互负债务,但标的物种类、品质甚至数量均不相同的情况下,经双方协商一致进行的抵销。债务抵销一方面可以免去双方交互给付的麻烦,节省清偿债务的费用;另一方面可确保债权的效力,以免先为清偿者有蒙受损害的危险,特别是在破产程序中,破产人对于债权人有反对债权时,其债权人得以抵消,免除自己的债务,从而使自己处于优先清偿的地位。
此外,《合同法》第83条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到期或同时到期的情况下,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因此,在债务重组实践中,债务抵销与第三方债权转让配套运用也较为常见。
直接融资增资减债
直接融资增资减债原则上不属于直接的债务重组范畴,但具有相似效果。主要是负债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吸引其他资金注入,改善资金紧缺状况,使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通过赢利来偿还债务。直接融资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股票市场,在境内外发行股票筹得资金,从而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二是发行可转换债券。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企业间的债务一般是根据合同产生的。当一方因故不能履行合同约定的偿还债务条款时,可与对方协商变更合同,修改债务条件来减轻负债企业的债务危机。通常包括降低利率、延长偿债期限,消减债务本金或积欠利息等。在理论上可以称为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和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这种方法适用于一时财务困窘但有发展潜力的负债企业。
破产管理人在重整程序中的监督职责。破产管理人作为法定机关,负责管理和处置破产财产,需独立处理破产财产事务并接受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在破产宣告后,破产管理人需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包括财产、文件及营业活动等,若破产人未能全面移交,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
债务重组损失的分类及计算方法。详细介绍了现金清偿、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转为资本以及修改债务条件等不同方式下的债务重组损失计算方法。在每种方式下,都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步骤,以帮助债权人准确计算债务重组损失。
我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破产债务人离开住所地的规定。债务人在破产申请过程中需遵守一系列义务,包括妥善保管财产、资料等,并不得擅自离开住所地。违反此规定者,法院可采取训诫、拘留和罚款等措施。
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或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按有关非货币性交易或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规定确定入账价值,列“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核算。由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不可移动性等特性和国家实行的管理制度决定,土地使用权的减值可能性较小;产生减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