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五条以及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的规定,破产诉讼由普通法院管辖。然而,由于我国司法状况尤其是破产立法尚有一些问题,有人提出仿效美国的做法,设立最高法院的区域分院来专门处理跨省的破产案件。虽然这个观点在理论上似乎无懈可击,但在实践上却存在一些问题。
持论者认为建立直属于最高法院的第二套法院系统可以克服我国司法领域的地方保护弊端,实现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然而,地方保护主义并非破产司法所独有,几乎每种司法程序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幽灵。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是否还应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税务法院、合同法院等呢?
建立独立的破产法院系统是否能够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即使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国家的法治文化意识落后,官本位思想难以完全消除,消除了地方保护主义,也可能出现权力保护主义或其他主义。如果将破产法院直属于最高法院,是否就能消弭地方保护主义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将现有的各级地方法院直属于最高法院管辖,从而一揽子解决地方保护问题,甚至部分解决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问题。
地方保护主义的根除需要司法体制的彻底改革,而司法制度的深层次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然而,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根本突破,司法环境有待完善,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仍需大力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建立了直属于最高法院的专门的破产法院系统,恐怕只会增加机构官吏而已。
企业破产法(试行)及民事诉讼法都只原则规定了地域管辖,没有规定级别管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具体规定了级别管辖,以企业法人进行工商登记的工商行政机关的级别为依据划分管辖级别。然而,现行破产管辖划分标准存在一些问题。
现行破产管辖划分标准并非根据案件的繁简程度和影响范围来确定。并非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破产案件就一定简单,反之,也不能说地市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破产案件就一定更复杂。同样,影响范围也不一定与破产企业的工商登记机关成正比。因此,有必要讨论改革现有级别管辖制度。
可以采用主体标准和注册资本金标准来划分级别管辖。根据新破产法草案对破产法适用主体的规定,破产主体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自然人破产和遗产破产由基层法院管辖,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破产仍由基层法院管辖,5000万元以上的由中级法院管辖。
这个改革方案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商人破产主义和一般破产主义的转化已是大势所趋,新破产法草案规定的适用主体中包括合伙企业及其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出资人,赋予了特定的自然人破产能力。其次,注册资本金作为划分破产级别管辖的依据是合理的,因为注册资本本身对外交易和承担债务具有担保作用,而且是一个确定的数额。最后,以5000万元作为分界标准考虑到了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情况,避免了过多的案件交由中级法院管辖。此外,一些金融机构的破产案件也应交由中级或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总而言之,改革现行的破产法院管辖制度是必要的,采用主体标准和注册资本金标准来划分级别管辖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破产案件受理中的多种问题。包括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的难题、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联营企业的破产处理方式、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破产申请受理情况,以及无主管部门的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破产的问题。在受理破产申请时需考虑社会稳定因素,并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清算,确保债
国企破产清算时职工的补偿权益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有权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国企政策性破产职工的补偿权益则从破产清算费中支付,包括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等。职工安置费用将全部拨付给再就业服务中心,而破产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则由
公司债务清偿的顺序。首先清偿职工债权,包括工资、医疗等费用及养老保险等;其次是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最后是普通破产债权。如果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将按比例分配。同时,文章还涉及抵押物处理、破产财产的清算和分配、债权人领取财产的流程以及破
管辖是诉讼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有关破产案件管辖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企业破产法(试行)总则和民事诉讼法第19章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中。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民法院在当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受理破产案件时,发现关于破产案件管辖的法律规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