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法法律法规 > 破产法法规 > 论我国破产监督人制度的设置思路

论我国破产监督人制度的设置思路

时间:2020-05-25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4335

摘要:破产监督人在各国立法中的称谓虽然不同,但其设置主要都是为了保证破产程序的公证有效进行。目前,我国的破产法中承担监督职责的机构主要是债权人会议和法院,但是由于它们的机构性质决定了它们无法充分的实现公正和有效的监督。因此,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监督破产程序势在必行。关键词:破产监督破产监督人一、破产监督人的概念及地位分析破产监督人在各国的立法中称谓有所不同,英国、美国、新西兰等称为检察委员会,意大利、法国、德国等称为债权人委员会,日本、韩国等称为检察委员或检察人,旧中国破产法包括现在台湾省破产法称为监察人。不管名称有何不同,它都是指破产程序中的一个专门机构,是监督破产清算人的机关。各国法律对于破产监督人破产监督人制度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制主义,即法律规定在破产时必须由全体债权人选举设立该机构,否则程序就是不合法的,例如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另一种是自由主义,即该机构并非任何破产案件都强制设立,设立与否取决于债权人的意志,债权人对此有自由决定权。目前,后者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那么,破产监督人的性质是什么?他在破产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呢?这个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关系到其人员的选任、职责如何正当履行以及在破产程序中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相关立法对破产监督人的性质,多采用与债权人自治相适应的,将其视为代表破产债权人利益,对破产程序进行监督以实现债权人自治的机关,也就是说,它代表债权人对破产程序进行监督,是债权人利益的代表。我国学者就如何确定破产监督人的性质,不少人倾向于采用与债权人自治相适应的作为破产债权人利益代表机关的体例。本文认为,该种主张将破产监督人视为债权人的代表,无疑是加大了债权人的力量,容易出现破产中各种力量不平-衡的现象,与破产法所追求的公正和效益的价值目标不符,是不足取的。破产程序有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参与,各利害关系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对于债务人来说,各债权人在破产中有权要求其已全部财产来偿还债务,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债务人可能出现隐瞒财产价值或其他不公正偿还的情形;对于债权人来说,在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时,各债权人为获取优先于他人的利益,有从事恶性竞争或者破坏破产财产价值构成的倾向性,其结果必然会造成对债权人利益的侵害。设立公正的监督机构目的是保证按公正有序的方式完成债务人资产的处理和分配,有助于破产顺利进行,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诉讼的发生,并且在全面、公平的监督之下,才能相对有效彻底地防范破产犯罪的发生,从而取得相对理想的破产实施效果,这才是符合全体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合理选择。若监督人仅代表债权人这一繁杂利益冲突中的一方的利益进行监督,则或多或少地会带有偏私,反而偏离设立监督人的初衷。综上,从我国的国情以及破产法的价值目标出发,我国的破产监督人应当是超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上而保持中立的,对破产日常事务进行公正监督的常设性机构。第一,破产监督人是一个常设监督机构。在我国破产的监督机制中,监督主体有债权人会议、法院等。但是,如前所述,债权人是利害关系人,其监督的公正性着某些场合会受到质疑,而法院是国家机关,有自己的日常工作,没有精力对破产事务进行全面地监督。而法律规定破产监督人为法定的监督机构后,他的工作便是监督,在监督的力度上是其他主体不能比的。作为常设机构,应当和债权人会议、破产管理人等一样,一旦发生破产事件,便依一定程序设立该机构,选出监督人员。第二,破产监督人的地位是中立的。破产监督人是为平-衡和协调破产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和矛盾,保证破产程序的公正有序进行而成立的。因此,破产监督人须从一定的社会专业人员中选出,与破产案件没有利害关系,不是任何一方利益主体的代表。同时,如果其不能正确履行职责时,允许利害关系人提出回避申请。法院对它的解聘与撤换均须依法律程序进行。它的这种独立的法律地位,保证了监督工作不偏不倚、公正的进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破产程序中的留守人员

    企业破产程序中留守人员的定义和法律规定。留守人员是由清算组依法指定的协助清算组工作的人员,其职责包括核对债权债务、解决业务遗留问题和回答相关询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等必须留守,以确保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留守人员的

  •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文章介绍了可撤销行为的概念,包括其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立法模式。文章详细阐述了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和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临界期间。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可撤销行为的适用范围,涉及

  • 破产整顿与和解制度

    破产整顿与和解制度的相关内容。企业申请破产后,可进行破产整顿以改善经营管理并恢复偿债能力,根据和解协议制定整顿计划和方案。和解制度旨在避免破产发生,给债务人重整事业的机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了整顿的程序、期限、和解协议的提出和法

  • 小额债权人的特殊保护

    小额债权人的特殊保护问题。我国新《破产法》允许增设小额债权组,规定较高的清偿比例和较短的清偿期间。不同国家对于小额债权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一些国家采取特殊处理,如一次性支付或提前清偿。我国应借鉴此做法,规定小额债权的提前清偿制度,以减少程序障碍、保护

  •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的缺失
  • 合伙企业债务清偿方式是什么
  • 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其他相关问题
破产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