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水资源,又被称为国际水资源或国际淡水资源或跨国淡水资源,在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教程》的定义,跨国水资源指的是共享的水资源,包括国际河流、湖泊及其大小支流,或者国际河流的入口和出口(通常称为流域),以及处于两国或更多国家管辖之内的地下水系统。
跨国水资源可以分为国际地表水资源和国际地下水资源两部分。国际地表水主要包括国际河流、湖泊、运河等,其中国际河流和湖泊占主导地位。全球共有263条较有影响的国际河流和湖泊,分布在145个国家,其流域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5.3%,拥有全球60%的淡水资源,同时居住着全球约40%的人口。其中有148条国际河流和湖泊流经两个国家,约占总数的56%,其余的流经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在各大洲中,亚洲拥有57条国际河流和湖泊,非洲拥有59条,北美和中美洲拥有40条,南美洲拥有38条,欧洲拥有69条。唯独大洋洲没有国际河流或湖泊。亚洲的重要国际河流和湖泊包括印度河、恒河、澜沧江—湄公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约旦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咸海和里海。非洲的重要国际河流和湖泊包括尼罗河、尼日尔河、赞比亚河、刚果河和塞内加尔河。北美洲共享的国际河流主要有哥伦比亚河和四个五大湖中的四个湖,与墨西哥共享的有科罗拉多河和奥格兰德河。南美洲的主要国际河流是亚马逊河和银河。欧洲的主要国际河流有莱茵河和多瑙河等。
规范跨国水资源保护问题的国际法律文件包括全球性水条约、区域性和流域水条约、政府间组织的决议和宣言、国际法学术团体的决议和规则等。这些文件为保护跨国水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全球性水条约是指适用于全球范围的水资源保护的国际法律文件,区域性和流域水条约是指适用于特定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保护的国际法律文件。此外,政府间组织和国际法学术团体也发表了一系列的决议和规则,为跨国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指导。
根据国际法律文件的规定以及国际社会的实践,流域各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国际流域水资源。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影响评价、交流信息、监测、通知、紧急情况下的援助、控制污染、公众参与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对跨国水资源的损害。
中国在保护相关跨国水资源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环境影响评价、交流信息等。然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些措施,以更好地保护跨国水资源。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规定。该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文章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的要求、申报登记的要求和程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申报登记的程序和检查。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法
政策法规处的行政复议相关内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环保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可申请复议。复议内容包括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侵犯经营自主权、许可证办理、证书变更等决定的不满。申请人应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宪处理并非现实选择,重点在于加强已有应急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到国家常规管理体制中,并进行实践检验和应急处理演习。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也是完善应急机
湿地保护法对于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严格的规定。违规占用湿地的行为将受到罚款和限期修复的处罚,违规开采泥炭的行为也将受到罚款和限期修复湿地的处罚。然而,湿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