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引发的民事责任与传统的民事责任有所不同。传统的民事责任包括主观过错、行为违法性、损害结果和因果关系等要素。然而,在环境民事责任中,主观过错和行为违法性的重要性相对降低,更加注重致害行为、损害结果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民法上,行为的违法性是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要件,但在环境法中,行为的违法性并非环境民事责任的必要要件。这是因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损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瞬间发生的行为违法性不可分割。即使某些企业的排污行为符合标准,但当企业长期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必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伤害。为了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即使这种行为没有违法性,也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人有责任排除危害,并赔偿直接受到危害的单位或个人的损失。尽管环境保护法仅规定了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两种责任形式,但是民法通则中规定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等十种民事责任形式也适用于环境民事责任。
赔偿损失是环境民事责任中最常见的形式。赔偿损失的范围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人身损害引起的财产损失赔偿,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排除危害是环境民事责任中经常采用的形式。赔偿损失是事后补救,而排除危害则是针对环境侵害的预防性民事责任形式。排除危害既包括对已发生的污染危害的排除,也包括对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污染危害的排除。
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及相关法规。规定污染者需承担侵权责任,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无关或符合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以远安市化工厂超标排放为例,介绍了应对措施和法律责任。受害者可通过举报维护权益,并要求赔偿。具体赔偿金额需视情况而定,我国尚未明确规定相关赔偿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赔偿原则。环境侵权作为新型侵权行为,因高度工业技术缺陷导致,采用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并立的二元化归责体系。赔偿原则方面,应坚持全部赔偿与限制赔偿相结合,并适度运用惩罚性原则。由于现代工业生产排污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涉及复杂的科
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及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作用。文章从解释论角度考察,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环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的分歧。文章指出,《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主要解决法律适用问题,应适用环保法
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