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经营商品或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1. 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 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使用的商品分量不足。
3.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次品”等商品,却谎称是正品。
4.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诈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
5. 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
6. 采取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7. 进行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8.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
9. 骗取消费者预付款。
10. 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提供或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
11.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
12. 其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根据相关规定,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消费者申诉应采用书面形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收到申诉书后,应在5日内进行初步审核。如果申诉不符合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书面通知申诉人。如果申诉符合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进行处理,申诉人应在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相关证据。
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要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然而,在消费时,我们也应了解不同消费形式,以确保自己不会成为商家的欺骗对象。只有我们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才能打击黑心商家的欺诈行为,保障我们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护。
房地产行业中虚假广告的问题。调查表明,消费者对房地产广告的真实性质疑严重,虚假广告表现多样。要追究开发商的责任,需要满足广告内容虚假、购房者受欺骗和误导、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及因果关系等条件。
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经营者不得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行为,保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是基本权利,包括选择经营者、商品品种和服务方式等。但自主选择权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不能侵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定义及相关规定。价格欺诈行为是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误导性的价格条件,欺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法律规定了价格欺诈行为的定义、适用范围、原则、明码标价和降价销售的要求,以及价格欺诈行为的多种情形和手段。同时,也提到了误导性标价
股东知情权的定义和属性以及保护方式。股东知情权是股东参与管理公司的权利,包括查阅公司财务报告资料、账簿等相关资料并提问的权利。该权利是共益权且为法定权利,由《公司法》直接赋予股东,不得以公司章程或股东会决议的形式剥夺或限制。公司需主动披露信息,股东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