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养制度违反了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根据宪法第5条和第33条的规定,劳动教养制度违背了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此外,宪法第37条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只有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批准或决定下,并由公安机关执行的情况下,才能被逮捕。然而,劳动教养制度剥夺了公民长期甚至数十年的人身自由,这种处罚比逮捕更为严重,显然违反了宪法第37条的规定。
根据《立法法》第8条第五项规定,对于剥夺公民政治权利、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必须通过法律来规定。劳动教养制度剥夺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最长可达四年,且在执行过程中采取连续劳教的方式,时间更长。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这种情况明显需要通过法律来规定。然而,劳动教养制度的基本文件仍然是《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57)》,且不说此前它的依据只是“党内文件”。这个决定充其量只是“行政命令”而非法律。根据1954宪法的规定,制定法律的权力只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只有权力“解释法律”、“制定法令”。因此,用行政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已经违背了法治国家的要求。
劳动教养制度违反了正当法律程序。首先,长期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劳动教养处罚没有经过刑事诉讼程序,本身就违反了正当程序的原则。其次,由于执行中公安机关的强势,也违反了正当程序的原则。虽然根据相关规定,劳动教养的决定由各地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作出,但实际上该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设在公安机关,日常事务也由公安机关处理。公安机关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导致了公安机关可能出于本单位职责出发,而导致不公正的情况发生。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执行法》的必要性。现行法律对刑罚执行问题的规定不完善,且《监狱法》作为刑事执行法的主要部分,其法律地位和学科发展受到制约。建立刑事执行法有助于完善刑事法律体系,促进监狱学的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随着该法的颁布实施,刑事执行法
管制刑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对象、特点、限制自由的具体内容、期限、执行方式等。管制刑是一种开放性刑罚方法,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同时需要群众的监督。管制刑具有期限,并在执行中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被判处管制刑的犯罪分子应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禁止令将受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文发布,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这标志着中国法律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组织罪犯劳动是实现监狱宗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基本手段。 第四条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
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我国已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其它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