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是特定的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破坏行政管理秩序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所给予的特定的法律制裁。行政处罚的设置必须遵循与刑罚衔接的原则。
现代刑法理论和实践倾向于刑罚谦和主义。刑法排除了没有罪过、不具常态性和普遍性危害行为以及利害交织、含糊不清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仍可能对公共秩序和安全构成危害或危险。是否将这些行为纳入行政处罚的范畴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涉及与刑罚衔接的问题。
在刑法上没有罪过的行为、不具常态性和普遍性危害行为以及利害交织的模糊状行为,只要它们对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直接的危害,应当纳入行政处罚的范畴。在现代国内外的行政立法实践中,已经在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食品卫生、产品责任等领域实施了严格的责任制,并设置了行政处罚以确保公共安全。然而,在设置行政处罚时必须谨慎,充分保护公民的权利,对设置处罚的利弊以及个体公民的权利和公共利益必须进行全面权衡,同时遵循利益平衡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
不得以罚代刑。对于在刑法中已规定由刑罚制裁且具有严重社会后果的违法行为,不应再设置行政处罚。同时,行政处罚的严厉程度必须与刑罚的严厉程度相衔接,行政处罚不能超过刑罚的严厉程度。
行政诉讼的审查条件及合法性审查原则。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诉讼时,需查明是否存在重复起诉、是否符合生效裁判效力所羁束的标的以及起诉状是否符合形式要求。同时,合法性审查原则包括适用主体、审查方式、审查范围和审查标准。在审查过程中,人民法院应遵循以上原则,确
教唆犯的刑罚确定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教唆犯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者未实施犯罪,教唆犯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此外,还介绍了故意伤害罪的刑法规定。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环境污染治安处罚的原则,包括处罚法定原则、过罚相当原则和责任自负原则。处罚必须依法进行,主体和依据需是法定的;处罚应与违法行为情节、性质、事实及社会危害程度相一致;违法环境行政相对人应亲自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得由他人代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