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诉讼效率原则的要求,行政法庭在第一审程序中进行证据质证,并且对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一般情况下不再进行质证,以避免案件拖延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然而,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在质证过程中,法庭允许当事人补充证据的情况下,对补充的证据仍然需要进行质证。
在第二审程序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中,对当事人依法提供的新证据,法庭应当进行质证。所谓新证据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所有证据都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然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保密证据,在开庭时不得公开质证。
当事人在庭前证据交换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如果被告经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需要依法缺席判决的情况下,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当事人在庭前交换证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除外。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
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针对证据的证明效力和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
在法庭准许的情况下,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相互发问关于证据问题,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勘验人发问。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相互发问,或者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时,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事实有关联,不得使用引诱、威胁、侮辱等语言或方式。
对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进行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出示证据的原件或原物。但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不出示原件或原物:
视听资料应当在庭审中播放或显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原始证据与派生证据(传来证据)的区分。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比派生证据更可靠。法律依据方面,我国三部诉讼法均规定了证据的分类,包括物证、书证等,这些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纪检委立案后的处理程序。纪检委在立案后,成立调查组对涉案人员进行调查,收集证据和听取意见。完成调查后,支部大会作出处分决定,涉及行政处分的还需单位行政会议提出意见。复议和上报后,案件将移送审理,最终下发党纪、政纪处分决定。纪检委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
行政申诉的胜诉概率。文章指出,胜诉概率取决于提供的证据是否充分,以及是否有新证据出现。在良好的司法环境下,若无新证据,原始判决一般不会被撤销。申诉过程中可以请律师提供帮助,律师可代理民事和经济案件。对于非诉讼上的申诉问题,可以通过调解和仲裁解决。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