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驱逐出境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时间:2024-09-02 浏览:6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我国关于驱逐出境的相关规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关于驱逐出境的相关规定是相当丰富的。出境入境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法律文件都对驱逐出境的情形、期限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单独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条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警告;(二)罚款;(三)行政拘留;(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对于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外国人从事与停留居留事由不相符的活动,或者有其他违反中国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宜在中国境内继续停留居留的情况下,可以被要求限期出境。如果外国人违反了该法规定,并且情节严重但尚未构成犯罪,公安部可以决定驱逐出境。公安部的处罚决定为最终决定。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在被驱逐出境之日起的十年内不得入境。
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是否适用我国法律
我国法律的适用
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我国法律,不得违反我国刑法并实施犯罪行为。除了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以外,对其他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外国人当然适用我国刑法。
驱逐出境的适用条件
如果犯罪的外国人继续居留我国境内有害于我国国家、社会与公民利益,并且存在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可以单独或者并处驱逐出境。然而,适用驱逐出境的决定必须慎重考虑。适用时需要考虑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犯罪人的具体情况,同时还需要考虑我国与其所属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国际形势。因此,对于犯罪的外国人,驱逐出境并不是“必须”执行,而是“可以”执行。对于独立适用驱逐出境的情况,从判决确定之日起执行;对于附加适用驱逐出境的情况,从主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
境外追逃与境内追逃的区别
境外追逃与境内追逃的差异。境外追逃主要采取引渡、遣返、驱逐出境、联合执法和劝返等方式,涉及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应用。境内追逃则主要是通过公安机关的协同合作,利用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系统进行快速查询、比对和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网上追逃是境内追逃的一种形式,要求
-
驱逐出境作为一种刑罚方法
刑法中的驱逐出境作为一种刑罚方法的适用方式和条件。驱逐出境可以独立适用或附加适用,是针对犯罪外国人的特殊附加刑,只能由人民法院适用。与公安机关决定的驱逐出境行政处罚不同,适用驱逐出境需考虑犯罪性质、情节和犯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驱逐
-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历史发展
-
驱逐出境的适用范围
-
犯罪外国人的驱逐出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