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权利的范围如果过于膨胀,其性质即会发生恶化。从一定角度讲,范围恶性膨胀的权利的行使,较之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所给他人权利造成的损害更大。
抗辩权的行使十分简便,只要单方面地表示拒绝,即可产生抗辩权行使的法律后果。加之,抗辩权是一项私力救济权,因此如果允许一方随意行使抗辩权,不仅有违抗辩权的立法宗旨,而且将会造成他人权利随意被侵害的恶果。
为了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体现“法的善良与公正”,有必要对抗辩权的行使给予一定的限制。
任何一种抗辩权都有其严格的适用范围,如果超过此范围,就是对权利的一种滥用,因此必须加以限制。我国《合同法》、《担保法》明确规定了几种典型抗辩权的适用范围。
《合同法》、《担保法》同时对法定抗辩权规定了严格的法定条件。这是对抗辩权行使的法定限制。
在同一双务合同中互负对待给付义务,并且互负的义务已到了清偿期。
必须是双务合同,合同债务的履行存在先后,以及先履行义务一方不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六十八条的明确规定,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受到诚信原则的限制。同时,还规定了不安抗辩权的附随义务,包括通知义务和对方提供担保时应及时恢复履行的义务。
行使不安抗辩权是否需要证据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行使不安抗辩权需要履行通知义务和举证义务,即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对方存在无法履行或可能无法履行债务的情形。通知义务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危机并提供还债担保,而举证义务则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行使不安
行使履行抗辩权的规则。对于先履行抗辩权,当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可以选择不通知对方,未通知不构成合同责任;而对于不安抗辩权,应及时通知对方。对于先履行义务一方存在重大瑕疵或部分履行的情况,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时应通知对方,给予对方改正机会,以减小损失。
先履行方的抗辩权在双务合同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时如何保护先履行方的利益。文中介绍了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通过比较两者,分析我国合同法在此方面的立法选择。不安抗辩权的发生需满足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和履约能力丧失或可能丧失两个要
不安抗辩权的规定和行使条件。不安抗辩权是指当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可能无法履行债务时,可以中止履行。其行使条件包括对方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以及其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况。当事人行使不安抗辩权时应及时通